紫砂壶美-独特的紫砂泥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是紫砂泥,一种宜兴特有的陶土,深埋于岩石层中,呈片状结构矿石态,杂生于甲泥矿内,因而有“岩中...



紫砂壶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它的实用性,它是集壶艺、诗词、书法、篆刻于一身的艺术品。一团泥土经过艺人之手,经过烈火高温,最终成为器,其选材、制作、造型、颜色、装饰等,从里到外,无不充满着艺术气息。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是紫砂泥,一种宜兴特有的陶土,深埋于岩石层中,呈片状结构矿石态,杂生于甲泥矿内,因而有“岩中之岩”、“泥中泥”之称。



❀紫砂泥的成分及特性

紫砂泥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和氧化钠。这种独特的化学成分及合理的配比组成,使紫砂泥具有优良的性能。

经过加工后,紫砂泥熟土含有较高的铁与石工英砂,因为颜色呈紫色或紫红色,且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烧成后的紫砂器之地呈细沙粒状,器表光滑。

只有用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器才属正宗。虽然有些泥土烧制的陶器也跟紫砂一样为紫红色,但都不能称为紫砂陶。因为在品质上,它们与宜兴紫砂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广西坭兴的朱泥紫砂陶、云南建水的紫陶,都是用当地产出的紫泥土烧成的,外表也不上釉,也有较好的宜茶性,但并不是紫砂陶。



归纳起来,紫砂泥大致有以下的特点:

(1)紫砂泥可塑性好、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大,烧成产品不易变形。

(2)紫砂成分吸水率小于2%,气孔率介于一般的陶、瓷器之间。紫砂泥内部存在大量团聚体(闭口气孔)。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周围会形成一层层的不连续气孔群。因此烧成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用来泡茶,其色、香、味俱佳。

(3)紫砂泥的分子排列结构呈鳞片状,烧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作为茶具泡茶时不易烫手。即使在寒冷季节,注入沸水或火上烧煮不易爆裂,质地优于一般的陶器和瓷器。

(4)紫砂泥色泽多样,烧成器可形成朱紫砂、海棠红、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色泽的形成全凭原料本身的天然色泽,显得特别质朴、高雅。



❀紫砂泥的分类

紫砂泥分为好多种,主要有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白泥是一种灰白色纯粉质铝土质黏土。甲泥又称“夹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黏土,主要包括紫泥、绿泥等。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黏土,以朱泥最为著名。



紫泥、朱泥和绿泥是最为常见的制壶材料。经过加工后,这三种紫砂泥均可单独用于制壶,烧成后为“本色壶”;也能互相掺和,制成其他色泽的陶泥,成品可烧成海棠红、朱砂紫、葵黄等多达十几种的颜色,并且是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显得质朴高雅。因此,古人称紫砂泥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当然,这泥料的配色也是十分讲究的,配制的比例必须十分精准。因此,配泥也是制壶艺人的一项绝活,全凭艺人的经验。历代艺壶高手大都是配泥能手,他们配制出多姿多彩的泥料,制成色泽各异的紫砂壶,这也成为紫砂壶的一大特色。当代紫砂壶制作,会在泥料中添加一些着色剂(金属氧化物)来配色,烧成后颜色更加丰富、鲜艳。

❀紫砂泥的开采和提炼

紫砂泥主要产于宜兴境内南部丘陵山区的黄龙山、白玚山等处,不同的地方出产的紫砂泥,要根据其品种、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开采方法。紫砂泥的开采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明掘和暗掘。

明掘,即露天开采,相对省时省力。开采时只需掘去1-2米的表层废土,即可采到紫砂泥。凡是覆盖层较薄的体或接近地表的山坡,均可采用明掘方法开采。

暗掘,即坑道开采,是按照一定的开采程序,在地下矿床或围岩中把陶土开采出来的方法。暗掘需要先凿矿井,然后穿过黄石岩层,或在黄石岩层凿成横穿式隧道至泥层,然后才能进行开采。

开采出来的紫砂泥,形似块状岩石,状态粗硬,是不能直接用来制作紫砂壶的。首先需要人工方法精选出来,露天堆存一段时间,让其自然风化,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俗称“生泥”;然后要将生泥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粒度,加水调和揉炼,经过“陈腐”,变成“熟泥”,才能用于制作紫砂壶。



古代的紫砂泥都用手工炼制,因胎体中泥团粗细不一,壶烧成时体积收缩不均,壶表面会有粗颗粒鼓出,如同梨皮状,滋润光滑;壶内壁中有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如今的紫砂泥都由机械炼成,不必在经“陈腐”,效率极高,而且泥的颗粒更加均匀细腻;不足之处在于韧性不如手工制作的泥料,且成品的吸水率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紫砂壶的实用性能。



  联系我们   
如果对我们的作品和文章感兴趣请扫下方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关注壶坊
个人微信




    关注 壶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