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学问——内楗

 

现在来分析鬼谷子的第三篇:内楗。原文言文就不写在这里面占篇幅了(尽管我能背下来并且完整默写下来),有兴趣的可...



现在来分析鬼谷子的第三篇:内楗。

原文言文就不写在这里面占篇幅了(尽管我能背下来并且完整默写下来),有兴趣的可以结合网上的原文来理解。

为了便于理解,我将文章内容分为有梯度的四个部分,还是那句老话,无论你是看了、读了,还是背诵了这本书,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能有效地用在生活中,那才叫真正的牛人(按照鬼谷子的话说就是圣人)。

NO.1  何为内楗?

简单来讲,内就是采纳意见,而楗,就是给予建议。(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你可以把内和纳结合起来,而把楗和建结合)

和之前的几篇一样,文章内容好像和标题想差有点远,你没猜错,这篇虽然篇名叫做“内楗”,但是全篇更侧重于“楗”,而非“内”(可能鬼谷子教的学生是纵横家,只需要学会楗就行,要是他教的学生是君主的话,估计全篇就要侧重于讲内了)。

经过前两篇的理解,这一篇总算要放大招、切入正题了,讲诉在面对一把手时候的交流和建议艺术了。

结合鬼谷子的理解,再提出这么几个问题,看你碰到过没有,如果碰到过,就可以看看这篇了(我说的是鬼谷子一书里面的这篇文章,至于我的分析,可选看)。

问题一:为什么你说的话总是没有分量?

问题二:为什么你和你周围一些人总是貌合神离?

问题三:为什么你看问题总是看不到实处?

问题四:为什么你给出的建议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问题五:为什么你的建议明明很好了,却没人愿意用?

接下来请你带着这五个问题看完这篇文章!

NO.2  楗的准备工作

要开始向君主(或者一把手)建议,就要先做做这几点准备工作。

1.首先我们看看人与人相处的时候的一个极其奇特的怪现象。
怎么理解呢?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会出现这种现象,离你很远的,不在你身边的人,你总会不由自主地就去想他了;而那些经常在你面前晃悠的人呢,你会很不在意(远而亲,近而疏)。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情况,所以很多恋人经常在一起会吵架、闹矛盾,而短暂分离一段时间又开始彼此思念,又会频繁电话、微信。所以呢,人们也常说一句老话——要在意和珍惜身边人!

这个就是现象,根据这个现象,鬼谷子又给出了下面的解释。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后面实质上还有几句,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里就不写出来了)。翻译过来就是,相离很远却依然很亲近的原因,是因为和君主彼此心意暗合(心意相通);而相隔很近却疏远的原因呢,是因为彼此志向不一(貌合神离)。
这里先说说“阴”,因为鬼谷子全书提到“阴、阳”比较多,而本篇中的“阴”却只指阴暗的一面(与表面上相对,指背面),也就是上句中的暗暗相合,与后文的志不合相对,也可以说是明面上的合而阴不合(阳合阴违,这里还没有夸张到阳奉阴违,只是阳合)。

所以现在应该清楚了一个道理:两口子经常吵架和他们是不是经常在一起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关系,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的心意彼此到底合不合,如果他们心意不合,即使分开个十年八年照样合不来,更不会彼此思念;分离一段时间彼此思念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实质上心意相合的,这样才会彼此谅解,进而产生思念。不信你把你把互不喜欢而仅仅熟识的一对男女分开个十年八年试试,我敢保证他们都去找其他人结婚了,而不会去给对方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顶多就发几条微信,问候下最近过得好不好。

3.学学《诗》、《书》
鬼谷子告诉我们,要想很好地建议,就要先懂得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而这些内容从哪里懂呢,就要从《诗》、《书》中理解了。

毕竟现代和古代差别还是挺大的,至于要不要对这些研究得太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读得不多,我不好说,你有兴趣和时间,就可以去理解理解,可能还真有用。

4.素结本始
这点最重要!按照鬼谷子的话说就是: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

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源的规律(这点第一篇、第二篇都有介绍),而这里的规律列举了四项,道德(高尚、使命)、党友(志趣相投)、财货(金钱)、采色(美女),这些你弄懂了,能熟练应用了,就可以想和谁亲近就亲近、想和谁疏远就疏远了(真牛)。

“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 ,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就像大蜘蛛带着小蜘蛛一样,出入毫无迹象,完全自由无所阻挡!(鬼谷子搁在现代估计还是个生物学家,对蜘蛛的观察还挺细致的)

NO.3  如何楗?

如果你把前面准备工作做好了,接下来,就应该好做了,只要做好下面几点就差不多了。

1.一个字“变”
尽管你思虑非常周祥了,把所有一切都考虑进去了,再向君主进言的时候,依然有时候会碰到一些困难的,说不定你去和他说话的当天人家心情不好呢,谁还没有点小脾气,还没有点不理智的时候呢。所以当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个字——变!鬼谷子全书多次提到过变的应用,比如“捭阖”中:以变动阴阳。这里就不多做说明了,何况,变这个字即使能讲清楚,也很难用清楚,更何况根本讲不清楚。你能教会别人怎么样做事更灵活吗?(这种事只能通过实践获得)

2.又是一个字“合”
为什么你说话没分量?为什么别人不采纳你的建议?为什么你看问题的角度总是不够深?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地解释!

心意不合,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有句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什么这么说,结合这句话来理解,就算你谋其政又有什么用呢,你都不在那个位置上,你想那么多有啥用,你想的这些东西根本不能从实处解决问题,倒不是说你不够聪明,只是你的信息了解的不多,你根本想不到那个层面上去,就算你偶尔运气好撞上了一些信息,你也不可能全面了解所有的信息。走个狗屎运今天捡100元钞票就算了,你还想着天天能捡到钞票啊。所以,你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是因为你获得的信息太少,获得信息越少就越难以达到“合”的境界!

3.一个字“类”,还有一个字“情”
类是指同类情况,关于这个字的理解可以参见第二篇“反应”中讲到的象比;情是指内心真情,即真实想法,同样参加“反应”,最好结合第一篇的“捭阖”一起理解,关于如何刺探出对方心里实情。

而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你不知道对方心里究竟是什么想法,就不要去进行游说了,否则就是自讨苦吃。

4.最后一个字“反”
要是实在是朝廷昏庸,就赶紧收拾收拾东西闪人吧,这个昏庸的君主不挂掉,你也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了。所以有时候,当不变的真理还要遭到怀疑的时候,就应该闪人了。指鹿为马的秦国,还呆在那里看赵高的脸色有什么意思呢?

NO.4  学学圣人们

没错,你再次看到了圣人,后面篇章还会不断不断不断......出现!

总之,圣人的境界就是你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就是看得到的例子。

有哪几种境界呢?这里提到两种境界,额外一种境界是以建议的方式告知,而不是直接挂钩圣人。

境界一:


志向都不相合,心意都不如相通,再去谋事肯定是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的,这个时候,不如不谋!

境界二:


知道了君主心里怎么想的,这个时候再来制定相关的谋划和战术,就容易多了,也能随心所欲,所以圣人都是通过这个不变的原理,来进行建议的,任何建议都是!

额外境界(非圣人):


这种境界放在现代用不上了,而在古代,那些霸道的君主们,你不想出仕有时候还不行,作为君主,你不为我效力,我就担心你为其他人效力,所以不如把你灭了;等到你立完大功,想全身而退?想都别想,肯定是要灭了你的,毕竟功高盖主!

而这句话,就是教你,要适当地注意隐退,并且知道该如何隐退、何时隐退。放在现代你不去哪个公司效力,公司老板总不会想要把你灭了吧。

全文总结:

经历得少,分析得少,获得的信息又很少,所以你说出来的建议肯定是没有太多深度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那是假的,电视剧剧情需要)
只做事物本质分析
Design by 小蚂蚁


    关注 曾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