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曹禺足迹,中国的莎士比亚是怎么练成的~

 

少年成名,风流才子。他一生笔耕不辍,“四大名剧”《雷雨》《日出》等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一起探寻曹禺先生的剧坛印记。...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是中国卓越的戏剧教育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但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晚年还自悔不够勤奋......

好了,话不多说,小编这就带你去探寻这位中国莎士比亚——曹禺的人生印记。



1910年9月24日,当时位于小白楼地区的万公馆添了一位公子,家人为他取名“万家宝”。万家宝就是日后名扬中国戏剧界的一代宗师——曹禺。



今天的小白楼已经没有了更多旧时的痕迹,很多人认为曹禺故居就是曹禺先生的出生地,其实不然这里才是曹禺先生真正的诞生地。


1922年曹禺考入南开中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活动,且加入南开新剧团(中国早期话剧新剧)业余演出团体。


在南开中学的日子里,曹禺遇上了他话剧人生的启蒙者,留美戏剧先驱张彭春先生(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五弟),这样的相遇在曹禺的日后创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曹禺先生在这里开始了戏剧生涯,“中国的莎士比亚”也从这里正式与戏剧结缘。



值得一提的是《日出》一剧中陈白露寄居的旅店原型就是天津劝业场一带的惠中饭店,今日饭店虽不在了,但是旧楼尚在。时光倒流80年,当年纸醉金迷,今日依旧繁华热闹。



曹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幼年丧母,其中种种使其在压抑与忧伤的萦绕中长大,渐铸出苦闷而内向的灵魂。曹禺故居纪念馆的简介弥漫着忧伤,却也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代剧作家的戏剧生涯之旅。



曹禺幼年丧母,提起生母曹禺心中会涌起无限的悲哀,曹禺出生仅仅三天,生母便因病去世,往后的生活一直是继母来照顾曹禺。1913年,3岁的曹禺即随继母看戏,得以观赏京剧、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唐山落子、文明戏等中国传统戏剧,这些戏曲为他将来的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28年秋,曹禺于南开中学毕业,免试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在高中和大学读书期间,正是曹禺紧张的探索人生的阶段。他说他对生活有一种胡思乱想,东撞西撞的味道,并提出人应该怎么活着,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又为什么?



1929年,父亲中风逝世。同年九月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在清华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巨大影响。1933年曹禺于清华大学毕业。图中展现了曹禺在校期间的生活以及创作的优秀作品。



曹禺说起戏剧会有这样的感慨: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



图为曹禺当年创作期间的手写稿件。



曹禺先生一生的著作展示,例如:《北京人》、《迎春集》、《原野》、《家》、《蜕变》等。



曹禺一直情系着天津,时刻关注着天津的戏剧创作和演出,以及天津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多次重返生养的故地,追忆着旧时的景象,细数着曾经发生的点滴。



少年成名,风流才子。曹禺先生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作品。可谓称得上:“剧坛雷雨”。

责任编辑/张洁清   摄影/张甜
长按二维码或搜索“tjifeng”关注
关注凤凰天津,多一度看身边


    关注 凤凰天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