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内容宏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先秦时期我国哲学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为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内容宏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先秦时期我国哲学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本的格局,其中较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秦汉之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成为中华哲学思想的两大主流,两汉时期,佛教传入并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儒家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学说又称儒学,是指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家学说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主张“德治”“仁政”,维护礼制,重视伦常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将“仁”视作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所谓仁,最初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认为“克已复礼为仁”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同时,孔子也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他的主要思想有“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和性善论。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仁者爱人”“政在得民”,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将“仁”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成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人皆可以成尧舜”。

荀子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出“礼法并重”,隆礼重法,强调用“礼”和“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宇宙观方面,荀子提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人性论上,荀子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提出了“性恶论”,孟子主张扶植和培养“善”,荀子则主张限制人“恶”的趋势,并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明礼义而化之”。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还根据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三纲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常。自此后,儒学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主干和核心。

二、道家思想流派

道家学派又称“老庄哲学”,其创始人为老子,且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道家学派不同于其他学派,重视对宇宙本体与人类社会及人自身进行思考,主要代表作有老子所著《道德经》(又名《老子》和庄子所著《南华经》(亦称《庄子》)。

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一最高哲学的概念,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切由道而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提出候王如果能够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我发展,只有“无为而治”方能顺应自然之道。老子认为“有为”是导致国家混乱的根源,只有“无为”才能“无不治”,百姓无知无欲就不会有争斗,没有智慧就不会作乱,社会自然走向和睦稳定,因而老子主张重回“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提出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还提出“柔弱胜刚强”“以静制动”“以退为进”的观点,这些思想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墨家思想流派

墨家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作的哲学家墨翟,墨家是战国时期主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与儒家并称为“显学”,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墨家的观点与儒家尖锐对立,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墨家注重艰苦实践、生活清苦,以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墨家严格服从首领的领导,纪律严明。墨家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墨家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墨家还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另一方面承认鬼神的存在。

在哲学思想方面,墨家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判断事物的是非,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意即判断事物的是非不仅要基于历史先贤的经验,又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还要看它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其弟子记录后整理而成的。《墨子》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法家思想流派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慎到、李斯、吴起、李悝等,其法家思想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管仲与郑子产。

战国末期的韩非在其著作《韩非子》中对法家思想的“法、术、势”三种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悝是秦晋法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编有《法经》6篇,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奖励耕战、轻罪重罚,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促使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为将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法家思想集中的体现在《商君书》一书中,成为法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代表著作。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重视法律的一个流派,反对礼制和道德教化,认为维护贵族特权的儒家礼制是落后不公平的,认为只有按军功授爵才公平。法家善于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们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进一步提出“时移世易而治不易者乱”。

然而,法家思想中的“法”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法制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是法家极力主张绝对的君主集权,法家的思想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和利用。

五、兵家思想流派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吴起等,兵家的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论。


    关注 常老师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