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考的彼岸,我更加清晰地看到改变我人生的到底是什么

 

o如何订阅我们?o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小编的话


高考快到了。站在高考这一端的惴惴不安和紧张期待,大家都明白。也许,把时间拉长,看看那些已经站在彼岸的人如何回顾这段经历,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小九,18年前从北方小城考入复旦。回顾学习和成长经历,在她看来:小地方和名校都是伪命题,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在于思维品质。

其实这个文章我应该在十年前写。那个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写出几千字,关于我曾经受到的极端应试的基础教育是如何翻手为云地把我托进名校,然后又覆手为雨地把我打趴在地。

但是,十年后的今天,不管是名校的光环,还是被打趴的阴影,都已经逐渐消散了。

我前阵子和一个人聊天。对方是谁我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和我年纪差不多大——不怕暴露年龄,鄙人是在18年前参加高考的;我们在聊什么也忘记了,只记得不知怎么就聊到了高考。

对方精确到个位数的把自己高考所有科目的分数报了一遍,然后问我各科目考了多少分。我很惭愧,因为对方的各科分数都非常之高,我也很庆幸,因为我自己的分数实在是一门也不记得了。

我唯一记得的,是我的各科分数加起来刚好够我考进那所我想去的学校。
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将近20年后仍能记得一场考试的分数,但那场考试显然对无数人的命运都意义重大。就我来说,这场考试确实结结实实地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大学的第一篇日记这样写道:我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带着从北到南,从乡到城,从内地到沿海“三大差距”一并跨越的豪迈。

这样的“豪迈”并没有持续多久。我在大学里的经历和很多小地方的所谓“学霸”考入大城市的名校之后的经历一样:茫然,失落,自卑,失去方向。

在寝室里,大家互相认识之后的第一件事是彼此打听高考分数,并试图以此建立坐标系。这就像你考进初中、高中之后,第一件事情是需要了解你在班级的排名一样。

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次不一样了,高考成绩这次不再意味着任何坐标。在中学只要会读书、会考试,其他的——老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各种机会、各种荣誉——自然会来。而进了大学之后,这些偏爱、羡慕、机会、荣誉和考试成绩之间约等于无,还有很多时候是反过来的,有了前者才有后者。

这么说显得我好像多么会读书一样。事实上,进了大学我才发现,我根本不算会读书的,班上比我聪明,比我会读书,比我会考试的一抓一大把。

这让我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自卑是因为成绩不拔尖了。那我像在高中时候一样,多努力,把成绩提高上来应该就好了吧?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高中时候,我所谓的“努力”就是多看书多做题,认真复习和预习,这些方法在高中挺管用的,但到了大学就行不通了。大学的考试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点,特别是我所读的某文科专业,打分标准可以非常多元。有的科目要看你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有的要看你的表达能力,有的科目要看你的团队合作,有的科目要看你的脑洞大小,有的科目要看你和老师的关系,还有的科目谁也不知道看什么……

不仅如此。大学的坐标体系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像高中一样是线性的坐标轴(分数决定一切),而是多维的。比如,颜值可能是一个轴,英语也可能是一个轴,体育也可能是一个轴,艺术品位可能是一个轴,人际交往能力是另外一个轴,经济条件当然也是一个轴……

这样的好处是只要你有某一个闪光点,你在大学里就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所以感觉大学里群星闪耀,好像每个同学都在blingbling闪闪发光。

问题是,我就没有一个轴是位于正数区间的!

而我的同学们呢?那些高考成绩可能(注意只是可能,毕竟各地试卷不一没有可比性)不如我的来自北上广的同学们呢?他们为什么如此迅速地适应了大学生活?

他们穿着时髦漂亮的衣服(而我对这些牌子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会组织新生文艺汇演(而我却连一个节目也出不起);他们很快和辅导员混熟了打得火热(而我从来对老师都是恭恭敬敬、敬而远之);他们和留学生成为了好朋友(我却磕磕巴巴说不出几句英文);他们竟然还学会了化妆和谈恋爱(天啊,这难道不是只有坏女孩才做的事情吗?!);他们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去各种我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实习,还考托考G准备出国……

我迷茫透了!这和我过去十几年的人生经验出入太大了!

我迷茫而且郁闷而且找不到原因。我现在知道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后也经历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当时不知道,只看到周围的同学都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而自己却又土又笨。

在时隔多年之后,我们终于在一个个『又土又笨』的个体之后看到了一些共同的因素:

  • 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者小城镇,视野狭窄,思维方式单一且过于简单化;
  • 受限于成长环境,接触不到多少职业,大学选专业基本靠猜,职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
  • 从小受到单一的应试教育,自信心仅仅建立在孤立无援的考试成绩这个棍子上,一碰就折;
  • 父母大都是工农阶层,所以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服从,没有争取,更加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
这些能力当中,有些在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了,但好在还有很多是可以在二十岁甚至三十岁的时候重新发展出来的。

所以,我非常感谢命运,让我有此经历,才能认识到自己视野的狭隘,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的贫瘠,也才能在多年和这贫瘠的对垒过程中,慢慢寻找和发展真正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发现,思维的贫瘠不是『小地方病』,有些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视野也受到很大局限,思维也一样贫瘠,只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他们的视野狭窄表现在不了解中国国情,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贫穷,也没有体验过最乡土的纯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经验也是缺失的,只是因为他们占有『主场优势』,这些缺失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而已。而有的小地方来的孩子视野一旦打开,思维就迅速活跃地接上了大都市的生活并如鱼得水。我就认识一个小老乡,初中、高中、大学都和我一样,但人家迅速调整过来,进行了非常清晰地职业规划,到日本做了交换生,毕业进了名企,然后又顺利申请了世界排名前列的商学院……

说这些不是为了『地域炮』,而是为了说明,对人生的影响最大的,不是你人生的最初十几年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而是你形成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你的思维方式是否具备一定的开放度、灵活性、通透性。其实,不仅『小地方』是伪命题,『名校』也是伪命题。

我所认识的那些最优秀的人,有生长于大城市富裕家庭的,也有出身农村贫寒艰辛的;有毕业于顶级名校的,也有毕业于不知名的学校的。他们各有各的优秀,但共同之处是思维品质很高。

我有时候会想,当年的高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

首先,最直观的是改变了我生活的物理场景,从一座北方小城来到了一座南方大都市。但如果单纯从物质生活的层面看,如果我当初高考失利,我如今的生活可能会更好。每次回老家看到兄弟姐妹们生活,我都无比艳羡。

可是,大学及其以后的经历对我最最深刻的变化是思维上的改变。她让我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认识了更多的人,不断刷新我对于『优秀』二字的认识。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我要不断面对自己的贫瘠,和已经融入血液的思维局限做斗争,但是,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成长』吧。

最后我想对『小地方』的孩子们说一句,如果你没有别的办法开阔视野,没有领路人来引导你的思维,至少有一点不要放弃:多看书,多看书,多看书!我认识的那些『小地方』的逆袭者,都是不折不扣的阅读者。

* 小编个人微信号:1662428293,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 第一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