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点  莫顿先生的小甜心

 

我的生之光我的欲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编按:

谁童年时还没玩过几个玩具娃娃?

不管是出身高街的名牌芭比,还是塑胶黑心棉的早市灰太狼,它们都在孩儿们的成长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合伙捣蛋的同谋,密不可分的床伴,无话不说的树洞,发泄忿恨的倒霉蛋儿,以及,懵懂纯洁的性幻想爱人。

随着身心变大之后多数人纷纷告别了曾经意义非凡的男娃女娃,那些熟悉的容貌、发色、眼眸、甚至口音、性格、气味都因岁月流转渐渐淡去。取而代之围绕身旁的,是虽然鲜活但令人乏味的亲戚、爱人和朋友。

反而,倒是长大后继续对娃娃的认真就让人好奇+不安了。比如:仍然对娃娃角色设定,安排生活,共组家庭……道声儿“怪蜀黍”算嘴下留情的,死变态才是实至名归。



两个女孩 1950年代

~~~~~ ~~~~~

一位先生的秘密


没有人愿被称为变态。正因为如此,虽然莫顿·巴特利特(Morton Bartlett, 1909-1992)花费了无数年的时间制作了逼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玩偶,并且不厌其烦地拍摄它们,但却从未跟人提起这个爱好。直到1992年去世,人们在筹备他的葬礼时,发现了这些非比寻常的个人收藏。

1993年古董商人玛丽恩·哈里斯(Marion Harris)一次性购进了这批幸存的作品——15个手工制作的娃娃,还有超过200张的照片和17张彩色幻灯片,并携带它们参展纽约古董博览会,自此,莫顿秘密的小爱好才广为人知。



无题 拍摄于1943-1963年间

在现存的15个玩偶中,有3个是男孩,其余都是女孩,他们的年纪在8-16岁之间。莫顿并不是专业的艺术家或者医生,在没有真实模特、终身未婚、也无子女参照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解剖书籍的帮助,准确地按照人体比例用石膏制作躯体并且上色。这些玩偶的细节部分尤其惊人,除了亲手缝纫的可供更换的衣服之外,莫顿的娃娃们还有指甲、牙齿和舌头,并且女孩的生殖器官也清晰可见(男孩没有……)。以及,无论男女,身体关节都可以拆卸。



芭蕾女孩 拍摄于1950年代



莫顿玩偶的手脚部件是可以更换的


[b]    至少他们人畜无害


人们猜测,莫顿的玩偶制作始于27岁,一直到54岁左右,持续时长27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会以不可思议的热情在如此秘而不宣的乐趣中投入这么多的时光?

8岁时成了孤儿的莫顿,被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收养,他受过高等教育,从全美国最好的私立寄宿制高中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PEA, Exeter)毕业后,曾在哈佛大学就读两年。他做过杂志编辑,为加油站制作过贺卡,还做过家具推销员,职业生涯后期他为玩具经销商设计目录并且摄影。据朋友回忆说,莫顿这个人除了不大合群、喜欢独处外,没什么偏执的性格和反常的性倾向。虽然一生未婚,也曾与隔壁的女人闹过暧昧,至少,在大家眼中,莫顿相对正常的生活使他的“小罪过”显得更加神秘。



玩偶 着色石膏、服装和假发  制作于1960年代

莫顿一生中只有两次提及到他的玩偶。一次是1957年,在哈佛大学毕业25周年的报告中,他写道:“我的爱好是石膏雕刻,目的与所有正常的爱好一样,为了表达其他渠道无处倾诉的想法”。第二次是在1962年,洋基(Yankee)杂志发表了2页他制作并拍摄的9个穿着民族服饰的玩偶图片,文章题目是“巴特利特先生的甜心”。



哭泣的女孩 1960年代


亨伯特·亨伯特?也许


1963年,当莫顿被迫离开了他湾村的工作室时,他用一个大箱子包裹着他的娃娃搬到了波士顿的南端,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制作或拍摄过玩偶。

虽然他的商业照片拍摄水平一般般,不过玩偶制作的精良程度和隐秘的故事,让他成为世人眼中的“素人”艺术家天才,2008年,莫顿的玩偶之一在拍卖会上飙到10万美金价格。他的这些创作成为不少当代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比如查普曼兄弟的雕塑。

在他拍摄的小幅黑白照片中,玩偶被摆出各种耐人寻味却又普通平常的姿势出现: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懒懒地蜷在沙发椅子上,如醉如痴而有些狡猾的笑容在她的脸上蔓延;另一个女孩坐在地上训斥小狗,她的裙子稍稍翘起,顺着下摆你可以看到一点内衣和她的袜子……莫顿好像没打算让玩偶以假乱真,这些场景的摆设更像是商业摄影姿势的排演,既没有显示出十分的宠溺,也没投入不愉快的感觉。但这种暧昧的边缘感,恰好让莫顿的玩偶让人产生些不好的联想。也许是正应和了日本机器人教父森政弘(Masahiro Mori)的“恐怖谷”:当仿真人的外表和动作像真人、但又不完美逼真时,观察者便会产生厌恶反应。



读书的女孩 拍摄于1050年代



莫顿的人物摄影 读书的女孩 1934年

“他是在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或者幻想自己从未拥有过的子女。”虽然纽约时报评论家罗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的这段总结甚是温良,但更多人还是倾向于把莫顿看做皮格马利翁或者亨伯特(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男主角)。比如:波士顿环球报评论家肯·约翰逊(Ken Johnson)就直截了当得多:“完全是一个恋童癖的视角。”



莫顿玩偶家族



莫顿·巴特利特为数不多的个人照片之一

也许我们不该总带着弗洛伊德式的眼镜来看世界。尽管莫顿的故事有些不可思议,但也未尝不是源自他纯真而执着的童心。谁又能阻止一个人畜无害的普通男人拥有点不寻常的热情呢。况且,我们其实对他一无所知。
~~~~~ ~~~~~
所谓怪癖
只不过跟你不同罢了



    关注 Detail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