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苏菲的世界》---从自然派到古典派

 

对于整个宇宙,大自然来说,我们就是一粒星尘,即使是一粒星尘,我们本身很弱小,但是我们还是要勇敢的去探索,去散发着自己微弱的光亮。...





哲学,看似是脱离市井在学者们嘴里才会出现的词汇。《苏菲的世界》告诉我们哲学就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处处影响着我们,同时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需要着它。

因为作者和受众的缘故,《苏菲的世界》涉及到的哲学知识相对比较浅薄,就如美国《新闻周刊》所述,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本书从一个初中生“苏菲”的视角贯穿了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一直到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大小小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观点。从书的起始部分,我们随着苏菲的眼睛拾级而上,领略哲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哲学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哲学是玄之又玄的概念,我们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一切哲学就是从发问开始的。引用书中的观点,就像我们看魔术师变魔术,从帽子中变出一个兔子来,我们当然知道魔术师的把戏。可是,我们可以将小白兔比作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于是,早期的哲学家们倾力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早期的希腊试图用神话来解释这一切现象,一直到自然派哲学家的产生,人们从“以神话为基础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首先,我们不得不对古希腊产生敬畏之心,人类很大一部分的文明都要归功于这个神秘的国度,从古希腊爱琴海里点亮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智慧之火,哲人们所思考的问题在现在看来依旧是超前的。早期的哲学家都相信事物的变化必定来自某种基本物质。因此“自然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则是自希腊哲学以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最早希腊人认为万物是土气水火组成的,(这和我们中国认为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观点不谋而合)跳过之前的自然派科学家,我想要着重提的便是德谟克利特斯,他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原子”这种最小的单位进行分散、重构和组装。简单来讲,就是说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微小的积木堆砌而成的总体,并且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些积木不断地被推倒重建,周而复始。但这些积木又是由谁推倒重建的呢?他并没有说明。因为他并不相信有不朽的灵魂存在,故而我们称他为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斯提出的“原子论”虽然在现在原子已经不是最小单位,但是科学家们认为一定有一个组成大自然的最小单位。从此以后,万物的构成在西方哲学家心中基本上就大致是这个样子,不过与其说没有变化,不如说他们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德谟克利特斯虽然死于苏格拉底数年之后,但他的想法仍属于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学派。而苏格拉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而言,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伟大的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整个欧洲文明。“诡辩学派”是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主流学派。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他们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解释大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因此讲哲学的重心转移到了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苏格拉底便是将本源问题转变到了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整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苏格拉底常常做的就是在雅典的市中心与人谈话,通过发问,诘难,辩论设法让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到最后词穷之际,他们不得不认清是非对错。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到别人的传授。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们拥有真正的智慧。这个观点在今天的教育教学领域仍然有着很深的借鉴价值。怪不得神谕说“在所有的凡人中,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苏格拉底是个真正的理性主义者,他说“知善者必能行善”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呢?故而,幸福就是求得内心的平静。这是苏格拉底对幸福诠释。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可惜,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留下些许著作。他的言论都被他的弟子柏拉图记载在书中,这和我们我们中国的孔子又颇为相似。我们庆幸这些圣人后继有人,否则今日的我们就没有幸见识他们卓越的思想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睿智,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柏拉图之洞”(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详细赘述)我的领会是,他在鼓励世人要有“跳脱”的勇气,敢于去追求理型世界,不要被现实世界的事物所拘囿。比起现实世界,理型世界更加美好和永恒。他构造了一个自己的“理想国”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在理想国中,统治者应该都是由智慧的,充满这智慧和理性。当然,他的思想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其中第一个讨论和批评他的恰恰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柏拉图讲整个观念弄反了,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他批评了老师的理型世界,不认为普通猪之外还有只完美猪,而事实上这只完美猪只是一种存在于普通猪的“形式”。也就是说他认为“理型”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我们在看到若干同类事物之后而形成的概念,我认为也就是所谓的由特殊性概括出普遍性。

相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更接地气”现世世界本身就是美好的,花有花的香味,阳光有阳光的温度,风有风的气息,如果我们都遵照柏拉图所言无视现实世界的美好,去追寻理性世界的超然,不就陷入了“无为”的境地了么?当然,我并不是对柏拉图思想的完全否定,作为普通人还是把二者的智慧结合起来更好。过好现世,追寻永恒。

总结以上“自然派哲学”和“古典派哲学”,我们对自身的由来,世界的由来,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如何看待对错,如何定义自己的行动等等问题,都需要反复思考。对于整个宇宙,大自然来说,我们就是一粒星尘,即使是一粒星尘,我们本身很弱小,但是我们还是要勇敢的去探索,去散发着自己微弱的光亮。


    关注 一亩光影花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