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街 | 心情好就骑行,深夜的道路不一样。

 

是突然不想就这么回寝室,想出去走走看看,就出去咯~白天太忙又太热,晚上,恰得安宁。...



今天从南门出去,赤峰路-四平路-新港路-瑞虹路-临平路-公平路-岳州路-舟山路-霍山路-东大名路-惠民路-保定路-周家嘴路-大连路-唐山路-周家嘴路-通北路-飞虹路-许昌路-本溪路-鞍山路-鞍山支路-彰武路-正门。

80分钟吧大概~骑车一路随意,夜里路上机动车很少,合适的车子,合适的速度,还有合适的情绪。

这一条随意骑出来的路线很有趣。

关注了一段时间的新港路天宝路附近,那栋楼里的拆迁队,其实没有住满整栋,只有一层和二层住了人罢了。瑞虹路这条特别无聊,死气沉沉,不过还是有两个亮点:瑞虹路与新港路、天虹路、虹镇老街围起来的地块,楼和楼之间特别近,是可以握手的!应该就是“握手楼”了吧~哈哈哈!~瑞虹新城“悦庭”广场上绿化种的是小叶栀子,开着一片,夜里闻香,特别暖,特别治愈。但是这条路是真的太无聊了,真的太无聊了。大概是新建住区的缘故,卫星地图上怡庭的位置,包括现在对面的工地,还是动迁之前的样子。

“悦庭”斜对面,是瑞虹新城2期,它现在是下图这样,整栋楼亮最多灯的地方是楼道。噗。



在这一带可以看得出旧城改造、里弄动迁的推进演变——新建成不久的高层住宅那种稚嫩浮夸的气息是明明显显表现出来的,旁边就是成片成片的里弄,充斥着麻辣烫小店(三分钟不到的车程遇到了三家“老四川麻辣烫”)、黄山菜饭骨头汤、沙县小吃、理发店、水果卖场……地图上看起来差异尤甚。

顺着岳州路,就真的偶遇了舟山路。神奇的是下午才在书上看到,晚上就遇到了现实的舟山路,于是顺着这条路许多东西都有趣了起来。比方说,这条路上的垃圾桶,是非常少的,少到几乎没有,尤其是在周家嘴路到昆明路之间的里弄区,卫生条件蛮差。往前骑,又偶遇犹太难民纪念馆,当然,还有提篮桥监狱。旧时这里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区,后涌入大批犹太难民。

东大名路从去年就一直在修……到现在……orz……

惠民路这条两边依然里弄居多,底层临街一排店铺的样子。

保定路还是里弄。悬挂在道路两侧悬铃木之间的一条条横幅,就是说,这里,又要,拆掉,了。这一片,都要,拆掉,了。

唐山路形状很扭曲,到了要与周家嘴路交叉的时候,像是被切断层了一样~尖角部分开了一家中石化加油站,从加油站里面骑车斜插到周家嘴路上,体验很有趣。

许昌路上是有同济附属存志中学的~而且辽源西路和飞虹路都终于此路(始于此路?)

到熟悉的本溪路和鞍山路一带,尤其是鞍山路、抚顺路、锦西路、鞍山支路一带,会有一种“这里都住着老年人”的感觉——周边老旧的住宅楼里很少有灯亮,街上少人行,非常安静。实际上这里真的住了很多老年人。白天的时候菜市场里逛着的、路边坐着的、路上走着的、报栏前紧贴着玻璃戴着老花镜看《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公交站点等公交车的……每次960路开到这边,上车刷卡的时候,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敬老卡”(这个提示音特别魔性我非常想学会这种腔调,好可爱。“敬老卡~”)

路上还有很多新发现。

继“老盛兴”“老鸿兴”“永盛兴”“老鸿昌”“老洪昌”“老盛昌”……以后,保定路上又一家“老成兴”苏式汤包馆再次刷新了我的汤包门店名称库,噗。哪家正宗已经不重要了,同济附近的三四家里面,南门的皮太厚,正门永盛兴的太甜,皮的厚度还不匀,西南门老盛昌的太咸……肉馅都不大有什么感觉,不是太满意。还是该去吃南市那边佳家汤包总店诶。

有一件奇异的事情是,今天骑过的许多都是支路,或者是老路,几乎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可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两边,是里弄住宅,住在这里的大量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电动车和自行车,这种非机动车,很少有轿车……而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两边,高层住宅或者多层住宅比较多,这时机动车又都停在了非机动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车,横竖都没法愉快地吸汽车尾气。说起汽车尾气,骑车的时候最幸福的事大概就是骑在公交车后面——电动的或者是天然气燃气公交车,没有刺鼻的味道真的,挺贴心的。

再者是关于里弄内住户的问题。感觉上,或者路过时所见,这些将要拆迁的里弄或者棚户区的住户,很少有上海本地人,大多数都是外来打工者,从事低端生产、低端服务类的工作等等。这些地方到了晚上是特别热闹的,很多人出来吃夜宵,或者加班晚归的打工者,点个麻辣烫、烧烤,或者街边来一只煎饼……黑料在这里非常繁荣~

除了吃,还是要说住的问题——“群租房”是整治过很久的,被禁止的;里弄在拆迁,房价高企,那么这么多外来低收入打工者未来住哪里呢?我们是离不开他们的,可是上海现在的所作所为都像是在驱逐这些低收入劳动者——送外卖的、看大门的、卖水果的、开小餐馆的、裁缝店的、收银的、扫大街的、拆迁队的、工地搬砖的……要让他们留下,加薪让他们有屋子可住,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对于店铺来说,更高的房价、地价意味着更贵的店租及更高的人力成本、仓储成本……终究传导到商品身上。这些压力最终积攒到了消费的环节……

或者,深夜里,垃圾桶根本装不下的那些,楼前街边堆成小山的垃圾,又在我们醒来之前不见踪影,那些提着手提袋蹲在垃圾堆里拾荒的阿姨、大叔……

我们的城市这么复杂的东西,我们说它是个生命体,它自发生长,却又被政策和市场控制着脉搏。我们说,城市要包容每个人的梦想,可是对于底层的人来说,这座城市,似乎没有什么包容的仁慈可言——这个拆迁的铲车手臂挥舞的城市、这个一碗清汤寡水的面都要十几块的城市——有着高挂的“中国梦”标语,也有着自己的文化思想、自己的蓬勃、自己的市民。

我不知道。

去年这时,小笼行家带我吃过佳家汤包总店的蟹黄小笼以后,弯弯绕绕,到了南市棚户区。他问我“你真的要去吗?那里很恐怖的”

其实驱动我的,就是好奇,加上自己以后可是个规划师啊这是我的专业,我的兴趣所在。胆战心惊走过以后其实觉得没有他说的那么恐怖,而且半年以后我就见到了更加脏乱差、规模更大的眉州路附近。以及,一年以后的今天我见到了比眉州路还要差的,东余杭路、瑞虹路。上学期选修的“可持续智能城镇化”课程群里,有人还为棚户区这种都市“丑陋面”吵了起来,好像有个同学坚持自己对于棚户区的观点,并且说了复旦那边的叶氏路……其实问题在于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知道叶氏路上有棚户区的样子。真的在上海走起来,棚户区,或者脏乱差的里弄,哪里仅有叶氏路那么一小片?人果然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里,不出去走走、不好好想想,就不会发现有什么问题,就像是前些日子,艺术造型老师问小提琴是什么木做的,我竟然蠢到说是松木,虎皮松木为优……越想越不对,后来一查,其实是杉木,我应该很清楚的可是就是犯了混。他讽刺我不是一两天了,后来那周的课上,他对着我念:“对一件事一知半解,是认知事物时的最大的敌人。”我很悔的,但是他又总是一副不屑的样子。他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很佩服。

不过,在南市弯弯绕绕行走的经历还是让我非常难过,贫困的循环、市场的失力……我问老师,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不拆,为什么这个为什么那个,义愤填膺说了一通现在看起来很蠢的话。老师委婉而平静,说,多加观察思考的话,我可以提出更好的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才算真正的好问题,但是,现在,我其实有点明白了。可能以后,我会更明白。我也希望以后,我能够真切地明白。

今天上课又见到他——上课时讲到“政策”——什么是政策?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规范?

我不知道。

棚户区,里弄……我总在想,这里拆,那里拆,到底拆不拆啊,为什么啊……听过大师之言——“你要区分清楚,什么东西属于未来,什么东西属于过去,过去的就让它留在历史里吧。”

我不知道。

再说回有趣的事情,其实从老城厢往北看去,到舟山路一带再往北,里弄是从密集到稀疏到消失的。也大概可以看出,里弄到多层住宅各种“新村”到各种高层……这大概就是,城市生长、更新的痕迹吧。

以及,今天骑过的路,路上水果店、水果摊特别多。在一个水果摊买了三根香蕉,等红绿灯的时候吃(觉得自己坐在车座上吃东西,特别酷),一路吃掉了两根。买的时候问摊主大叔,水果都是怎么保鲜的,水果都是哪里进的。大叔说,拿回家冰起来第二天还能卖。水果是在浦东进的。“那里是有个批发市场吧?”“是的”“哪一个啊”“很远的,哪天我带你去”

所以那个水果批发市场是在哪啊?全国乃至全球的水果是怎么运到上海,又在上海集散……为什么同样是在舟山路上,同样的拉宾斯樱桃,这家18一斤,那家15一斤,还有香蕉——3块8,4块,10块三斤……

我不知道。

这一路的悬铃木很好看。四平路秋天的时候,银杏树,也很好看。


    关注 路桥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