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祸害你们了!

 

也许就是我这篇文章,让很多学生失去了深造进而服务家乡的机会。对东北的堕落,我负有很大责任,在此我向东北人民谢罪。...

闰土你好,欢迎找猹
1
早些年间我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一家报纸上。就像我写过的很多文章一样,写完我就把它忘了。

我知道它获得成功是在一个多月后。那次我在几千里地外出差,正跟人装腔作势谈事,一时肚子疼,于是借用对方厕所。我正蹲着使劲儿,一眼瞥见面前的废纸篓里扔着皱巴巴的那期报纸,朝着我的正是那篇文章。

我当时很激动。要知道古人读书写文章讲求三上:枕上、马上、厕上。咱们中国人又特别注重弘扬传统文化,所以中国人在厕所里看书的时间绝对比在图书馆教室什么花里胡哨的地方多多了。一本书能不能成畅销书的标志就是它能否出现在大众的厕所里。现在流行公众号,那么一个公众号能不能火的标志就是粉丝是不是在上厕所时点开它——你们是在哪里点开这篇文章的?

我的文章出现在厕所里,说明当时那个读者极有可能认真阅读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验,就是在厕所里,尤其是蹲坑那种厕所里阅读是最不容易走神的。左右四顾,到处污秽,只有面前的一页纸或者一方屏幕,才是唯一干净所在。光这一点就很难让你把视线移开。当然有时候你看完一篇文章发现,看这垃圾文章还不如左右四顾。我有时候上厕所跑的急随手拿起一份印满八股文的党报,就是这种感觉。

我自信我那篇文章肯定要比党八股好很多,所以我确定那位读者肯定因为这篇文章产生了精神上的愉悦。一想到他在脚酸腿麻的时候因为我这篇文章感受到一些快乐,我也很快乐。所有的作者都应该是为读者的阅读快感活着的,我虽然平时素质低劣,但这一点上,我表现出了难得的一点人性。

然而半年后,我却因为这篇文章产生了无穷的负罪感。

因为它被选进某省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了。
2
其实我不是一开始就有负罪感的。

当时我找来了卷子,发现它是语文阅读题的大题,分值达到25分,而高考语文的满分是150分,这篇文章是仅次于作文的分数重仓。也就是说,如果哪个考生敢对我的文章不敬,我的文章就敢让命运对他不敬。

没错,当时我就是那么屌。

然后我打算把这篇阅读题做一下,看自己能得多少分。

我先看了一遍被命题人改编过的文章。看完最后一个字,我确信如果不是因为文末印着我的名字,我根本认不出来这是我写的。

文章原文有6000字,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出现在高考卷上的文本,只剩下1000多字,所有的细节都像被镊子择过一样,全都薅没了。

但这时我还能理解。这毕竟是高考,不可能把全文给你印上去。我集中精神,开始答题。

第一道选择题就给我一个下马威。题目问“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我在5个选项里挑来挑去,一边挑一边骂出题人没有人性。当年我高考时,这种多选题一般都会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项以降低难度。然而世风日下,如今的出题人把5个选项搞得好像5胞胎,大眼一看大差不离,从中选出两个比王思聪挑老婆还难。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年抓得确实不好。

接下来是三道主观题,都是要我结合文章,分析出作者的各种意图。比如作者这一段这么写,是什么意图?

我很惶恐。因为我发现,我身为作者,没有分析出作者意图。

老子当时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意图啊好吗!我只想快点写完交稿睡觉啊喵了个咪的!

4道题目,我花了半个小时。那真是异常痛苦的半个小时。我当时的感觉是被戴绿帽子了。没错,就是这种感觉。这篇文章本来是我的小情人儿,她勾搭上出题人之后,又花枝招展的回来,一个劲的问我变美了吗你还认得出我吗,然后看着我傻逼兮兮的样子笑得花枝乱颤。

负罪感就是这时产生的。我确信考生们不仅不会从这篇文字中得到任何阅读快感,还得忍受着事儿逼出题人的絮叨:“这文章有深意啊,快来找啊!”我相信考场上不止一个考生在心里默念“作者傻逼”。

这是东北某省的高考卷。这些年东北经济形势不好,我为此背负了很大压力。也许就是我这篇文章,让很多学生失去了深造进而服务家乡的机会。对东北的堕落,我负有很大责任,在此我向东北人民谢罪。
3
很多很多年以前,萨达姆还活着跟小布什互相撕逼的时候,我参加高考,语文考试就是这尿性;现在萨达姆的转世灵童估计都已经能给同桌小女生递小纸条了,语文考试还是这尿性。

如果一篇文章吸引不了读者,它最好的归宿就是碎纸机。然而高考凭借它的权威,随便划拉一篇毫无美感的文字,就强制性的要学生概括出中心思想,要学生强行编出作者的写作思维。薅光羊毛的绵羊已然是葛优了,你还要给它弄发型;失去细节的文章已然是干尸了,你还要学生在里面找意境。

而且我发现出题人特别喜欢自作多情,认定作者的某一句话,一定暗藏深意。

以前《中国青年报》有一个文章写得很好的记者,叫林天宏。他的一篇文章曾被选入福建省高考试题,出题人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

林天宏这道题也做错了。当时他在微博吐槽:“最后一题问作者为什么提了两次大雨,标准答案忽忽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嘛?”

然而何止是高考才这么玩。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不向来如此。一篇文章摆在面前,老师把文章结构、金句名言掰碎了捣烂了塞给学生们,生怕有一点遗漏。然而老师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写作之精妙,文字之奥义,而是为了让学生们最后的作答和标准答案一致。

语文阅读也有标准答案,这真是最搞笑的一点。这不是语文,这是“狱文”。它把汉字排列组合产生形与意之美,全都收押关进大牢。考生做题,犹如探监。

文学的美,是需要想象空间的,这和音乐一样。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每次听的时候,我都能看到一轮圆月从海面上升起,银色月光洒满世界,景色如痴如醉。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首曲子的原名就是一个大白话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所谓《月光奏鸣曲》,不过是一个德国诗人听到此曲开头部分的评价,说“像月光洒在摇荡的小舟上”,所以此名才流传开来。

我立刻就觉得很耻辱。没事你瞎起什么名,本来我可以把它想象成《牧羊人奏鸣曲》,《树妖奏鸣曲》,《德国香肠奏鸣曲》,本来所有大门都可以向我打开,然而我却只在月光里徘徊。

这起个名字不打紧,一下就把人的思维圈死了。

这搞个标准答案不打紧,哈姆雷特一下变成一个了,其他999个全死光了。
4
那篇25分的阅读大题,我对照标准答案,勉强判自己得了15分。

但是你以为我今天就是为了吐槽这一点吗?

错。

我这么一个平时素质低劣的人,怎么可能是为了考生死活,才洋洋洒洒写那么一大篇。我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早就戒了。

我现在想说的是,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们,在你们眼里,是不是天下所有的文章,都是等你们临幸的嫔妃,你们选中了她,她就得屁颠屁颠的洗干净,被公公们抬着送你们床上?

在我那篇文章被选入高考试卷之前、之后,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跟我联系过,或者取得我的同意,或者进行事后告知。我知道自己的文章被送进宫里,还是一个朋友偶然看到告诉我的。

大概专家们觉得,全国能有几个人的文章可以成为高考试题,选你的文章是看得起你,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荣誉。

如果专家们这样想,我觉得厕所里看到的揉成一团扔在废纸篓的文章,才是获得了真正的荣誉。

因为它知道,读者为它掏出钱包的一刹那,它就被读者真心对待过。为了这一刹那,它心甘情愿把自己交给读者处置,夸也好骂也好,它都无怨言。这是作者和读者对彼此的尊重。

好的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首尾都提到了厕所里的文章,那么作者意图何在?哪位同学给出正确答案?
-END-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上一篇推送

《如何狐假虎威(机关干部篇)》
 

小精分猹的花园

我唯一正经做过的事

就是不正经

微信ID:jingfencha


    关注 小精分猹的花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