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古琴艺术发展阶段划分研究(一)

 

琴史研究通常以朝代为断限,但古琴艺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研究古琴艺术发展历史,应在遵循古琴艺术发展规律的前...



琴史研究通常以朝代为断限,但古琴艺术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研究古琴艺术发展历史,应在遵循古琴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参考断代史体例以阶段划分。

回顾古琴艺术发展历程,古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直接或间接受到古琴形制、记谱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本文未直接考察古琴音乐创作与演奏,而以琴器、琴谱之演变为脉络,将古琴艺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古琴艺术发展第一阶段--汉代以前

以目前掌握资料分析,此阶段古琴弦数不定,古琴艺术发展第一阶段结束应以古琴七弦形态被世人认可为标志。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七弦琴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发掘出一床七弦琴,此琴“由两块木板雕凿拼合而成,首端较长,近似长方形,弧面,中上部徽束。首部顶端与尾部相邻的一侧有一圆孔,径1.5、深1.6厘米。尾部较短,近似梯形。首端岳山嵌于琴面的凹槽中,岳面弧形,长10.5、宽0.8、高0.5~0.9厘米,外侧7弦孔,孔距1.5~1.7、孔径0.3厘米。内腔凿成T形,构成共鸣箱。尾部背面设枘,枘圆纽状,雕成四龙盘绕。通体髹黑漆。通长83、高7.1、宽12.6厘米”。



图1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七弦琴
而在曾侯乙墓发掘中,亦有一床十弦琴出土。据有关学者考证,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年代较曾侯乙墓稍早。因此,最早的琴类乐器应为七弦琴。七弦琴与十弦琴共存的现象表明此阶段琴类乐器弦数并不确定。


图2: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
此现象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部分吻合。林友仁先生曾在《七弦琴与琴曲声、韵发展的我见》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琴琴弦的记载就有“早期琴为五弦之说”、“七弦琴为五弦加二弦之说”、“七弦倍差之说”等等。文献记载内容以及七弦琴与十弦琴共存之事实共同印证彼时古琴弦数并不确定。

而此阶段古琴七弦形态被世人认可之依据,始于《尔雅·释乐》,原文如下:“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又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徽、羽,文武二弦为少宫、少商。”该文献不仅透露出彼时古琴为七弦之信息,更表明古人对七弦古琴的文化认可。

《尔雅》成书年代大致为战国时期至汉初之间,因此,古琴七弦形制获世人承认之年代亦不应晚于汉初。且长沙马王堆墓葬中亦发掘出一床“七弦琴”(如图3所示)。该琴为“木制,上髹黑漆,保存完整。全长62.3厘米。由面和底两部分组成,底长51厘米,面、底之间有一个‘T’形槽。尾部短而窄,头部长而宽,头部的岳有七个弦孔,弦已腐朽脱落。头端的琴面上有弹奏时摩擦的痕迹。”
图3: 汉代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


通过文字描述及图片对比可知该琴较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之七弦琴短约四分之一,但二者形制基本一致。据“头端的琴面上有弹奏时摩擦的痕迹”一句推测,汉初古琴左手演奏技法或许主要集中于高音区,亦或存在今人尚未知晓之技法。

总之,综合考古发掘实物与文献记载分析,此阶段古琴弦数不定,“徽位”并未在琴体上明确。因此,古琴演奏或以散音为主,琴乐形态应“声多韵少”甚至“无韵”,现今古琴演奏中之左手作韵技法应尚未形成或完善。

作者简介



魏圩,女,江苏镇江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古琴专业讲师。

学习经历:

四岁习筝,先后师从王卫红、阎爱华、涂咏梅老师,期间获王中山先生悉心指导,1996年——2009年就读于南艺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附中、本科、研究生)。

2006年起,先后师从马杰、成公亮先生研习古琴。

获奖经历:

2008年获“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全国古筝大赛专业青年组铜奖。

2014年获“中国(国际)民族器乐艺术节”全国古琴大赛专业青年A组金奖,并代表该组别参加闭幕式音乐会。

论文:

2011年,《古代文人修身四课为何以琴为重》,《音乐与表演》;

2014年,《琴谱演变与古琴艺术传承方式研究》,《艺术百家》等。

课题:

201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琴谱”演变与古琴艺术传承关系研究》。



七弦古琴网

客服微信号:guqin2100

官网 http://www.7guqin.com

QQ交流群:210260301

微信号:guqin88



本网转载出于传播古琴文化和分享学习之目的!如有投稿请联系微信号:guqin2100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关注 七弦古琴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