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艺林》范 诚:凌宇先生(散文)

 

范诚,湖南新宁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主任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崀山乡土》、《走玩湘西》等。...







作者简介

范 诚,湖南新宁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主任记者,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已出版散文集《崀山走笔》、《本色凤凰》、《阅读湘西》、《崀山乡土》、《走玩湘西》等。

凌宇先生(散文)

范 诚

去年国庆期间,在母校举行的我们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凌宇先生。

凌宇先生是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全国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我们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时,教我们现代文学课程。

说起来老师与我们有缘。1981年,经过苦读寒窗,我们考进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而凌宇老师也刚好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好分配给我们带课。

老师中等个子,结实身板,一张国字脸,长得很端正。留着大背头,头发有点自然卷曲,额头显得很宽阔。说话声如洪钟,底气很足,显得铿锵有力。尤其是他那爽朗的笑声,常常回荡在我们的教室、走廊。后来我到了湘西才知道,那是湘西人特有的一种笑声。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才知道,凌老师是湘西龙山县里耶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配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高考恢复以后,他考上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瑶先生的研究生,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因为喜欢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加之是湘西同乡,于是顶住各方面压力,致力于沈从文创作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很有影响。      当时全国通过拨乱反正,思想界、文艺界政策有所松动,沈从文像“出土文物”一样,被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立即受到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凌老师给我们讲课很认真,备了一本厚厚的讲义,基本上按照讲义讲授。还经常给我们讲那些现代文学史上的人文掌故或奇闻轶事,我们像听“天书”一样,很喜欢听。

老师讲课也非常直率,对一些问题毫不隐讳。讲到他选择研究沈从文时,导师王瑶先生开始不太赞同。因为当时思想尚很封闭,沈从文被郭沫若定性为资产阶级作家,早已被边沿化。远没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容易出成果。当时因为研究沈从文,还受到个别作家的无端指责,说王瑶怎么带那样的学生,可见压力是很大的。但凌宇老师属于典型的湘西人性格,不信邪,认准的事,几头牛也拉不回来。见他很执着,王瑶先生转而积极支持。

凌老师给我们讲授最精彩的课是讲沈从文和他的文学创作。当时我们中文系一个年级有200学生,老师分工带我们三四班,结果一二班的同学也跑来了,还有一些文学爱好者,本来还算宽大的教室里座无虚席,大家专心致志听凌老师的授课。凌老师也亮起高大的嗓门,尽情的讲授着。因为太过于使劲,不时取出手帕擦额头上的汗珠。他的课成了我在大学四年中最喜欢听的课之一,我毕业后选择去了湘西,很大程度上是受他的一些影响。



       1985年,我们大学毕业,面临多种选择,最后去了湘西,到了一家地方报社。在此之前,我还从没到过湘西,对湘西一点也不了解,但想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是凌老师的家乡,心想一定是不错的。

第一次出差里耶,我在里耶街头徜徉着,那古老的石板街,飞檐的吊脚楼,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好。我找到里耶的朋友,打听凌老师的旧居,想上门去看看。朋友经多方打听后告诉我,其实凌老师还不是里耶镇上的,是附近一个乡镇的。因当时交通不便,后来没有去了。

大约是到湘西两年以后,我那时刚谈女朋友,即现在的妻子。有一天,我们骑着自行车从文艺路经过,突然看见凌老师在一帮人簇拥下从旁边走过去,我赶紧停下车来,同老师打招呼。老师先是一惊,听我自报家门,才认出我来,拉着我的手,简单问了几句。见我身边的女友,问这是你妹妹吧,弄得我一脸通红。旁边的都是熟人,就放肆调侃。老师说,你们真像兄妹啊,有夫妻相。老师的嗓音仍是那么洪亮,而我却越觉得害羞。因老师他们还有事,我们就此别过。

以后多年没见到老师,但经常在各种报刊、文学杂志上看到老师的文章,并收藏起来,时刻关注着老师的研究动态。老师这段时间,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潜心研究,成果迭出,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论文,还出版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等,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者。我们同学见面时常常谈到老师,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

后来我调到湖南广播电视台驻湘西记者站,经常出差或开会到长沙,很想找机会去看看老师,可是想到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还认不认得我这个无名的小辈呢?心里犹豫着,就没有去。其实我们许多同学都一样,对老师都存敬畏之心,敬的是敬佩老师的成就和为人,畏是自己没有什么成就,默默无闻,怕被老师瞧不起。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多余的,师生之间,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情分,哪有那么复杂?



大约十年前,在湘西吉首,我又见到老师。这次老师是回故乡龙山路过吉首,在州政府秘书长和一些人的陪同下,在边城宾馆共进晚餐。有人知道我是凌老师的学生,便给我打电话。我匆匆赶去,打过招呼,就留下来一起陪老师就餐。

岁月让老师原有的一头浓发脱落了许多,变得花白,人消瘦了些,显得个子也小了,但仍然精气神十足。老师说,他很快就要退休了,退休后回湘西的时间更多了。我说老师要保重身体,以后回湘西由我来作陪,让老师看看最神秘的湘西,老师客气地答应着。

一去又是十年。

今年是我们毕业30周年,同学们都很期待,希望搞一次大规模的聚会。留在学校的几位同学很热心,操心费力,把我们组织起来。在聚会上,凌老师被推为教师代表,给我们讲话。

老师仍是那么风度翩翩,嗓音仍是那么洪亮。老师70岁了,面对的学生也年过半百了。回首往事,不胜感叹。老师为我们讲“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该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老师引用一位先贤的话说,立功,要靠平台靠机遇。现在所谓的立功,主要是指当官,当官是要靠运气的,每一个当官的人,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人才,往往是当不上官的。所以不要勉为其难。立言,要靠天赋要有才情。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立言的,所以也不要去过份追求。只有立德,主要靠自己修为。这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学,都能在立德上下功夫,保证自己不为尘世污染,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这就是我对你们的期望!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



有人曾经总结过,人的一生,有“四遇”,就是要遇到四种人。出生后遇到好的父母;读书时遇到好的老师;婚恋时遇到好的爱人;工作时遇到好的领导。如此,这个人一生就很幸运了,也定能有一番作为。我觉得,这人生的“四遇”,最重要的是要遇到好的老师,因为我们走出家庭,走进学校,正是我们学习知识、树立人生观的时候,遇到良师,犹如遇到一盏指路明灯,在老师的指引下,人生就步入坦途。可以说,我们就是在无数良师的教育引导下成长起来的。

古人说过,人生“五十而知天命”。其实,在老师面前,我们虽然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永远是学生。老师的谆谆教诲,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

长按二微码或微信扫一扫关注《湖南艺林》微信公众号
《湖南艺林》是书法美术界,文学艺术界展示精品力作的艺术平台,也是《中国艺林》杂志的选稿平台。立足湖南,面向世界,欢迎关注,欢迎投稿。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hnyl333

微  信  号:txying111Q   Q    群:  305361923投稿邮箱:2063161706@qq.com主       编:唐象阳   

所 在 地: 中国 长沙

温馨提示:
赞赏所得的一半发作者稿费,另一半用于维护平台和编辑补助。谢谢支持!


    关注 湖南艺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