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是坚持小众路线的“那种”文艺青年

 

凭着强烈的感情和漂亮的小心思、靠着自身的才华和贩卖梦想驶进理想生活的文艺青年,才是我所追求和希望的。...



今天,我们来谈谈“文艺青年”。

关于这四个字,个人认为太宽泛,就经验和阅历来说,我来谈它,远远不够。

而类似于“你好文艺啊”、“你就是个文艺女青年”这样的话我听了不下八百遍,当然,“八百遍”是我虚的。你们不要介意。那么,如何来定义“文艺青年”?

诗歌、小说、摇滚乐、Indie音乐(独立音乐)、欧洲电影、看现场演出、组织演出活动、做乐队、做杂志、撰稿、写诗、写乐评、书评、影评、拍照片?



据百度百科,广义上,凡是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都可称作文艺青年。 因为此类人的存在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艺术涉猎基础上。

“文艺青年”是继“小资”之后重又兴起的一个身份标识,与之相应的环境变化大致有:歌坛上摇滚、民谣等“独立音乐”形式的兴盛,网络上继个人博客网站之后“豆瓣”等“兴趣小组”式网站的兴起,潮流界环保袋、手工服饰、玩偶等“创意市集”概念的推广等等。

一件事物流行背后,必然跟着另一种流行,也就是对流行的嘲笑。文艺青年似乎也变成了大家愚弄和嘲笑的对象,流行和被嘲笑相当典型。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青年无从谈起,我却觉得,“文艺”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和内心存在方式。无论是对生活不满的人,还是物质生活有所成就、却觉得“缺点什么”的人,文艺都能填补空白,通过对世界的抒情性思考,文艺像是人们为粗糙的石灰路面抹上的一层油漆,它确实能让现实看起来更美好,更顺滑,不那么硌人。

“抒情首先是对具体生活的理解方式。由于对精神生活的期待和看重,人们进而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文艺开始流行的年代,正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飞速前进伴随着精神性衰败的年代,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生产由于缺少生活品位支撑而又干又硬的年代。文艺的兴起,让人拥有了修整物质世界的能力。”

1996年,高晓松在《青春无悔》序言里写,“从47岁到53岁我会平静缴械回到被人供养的童年;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笑看爱恨,诗酒余生。”

前段时间“生活不止是眼前,还有诗和远方”陷入舆论漩涡,被一度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精神幻想”。大家似乎都能对此侃侃而谈,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能扒出一堆论点,暂且不谈行不行得通,其实这句话背后反映出的是意识形态和世界观问题,假如你批判,那么,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要怎么去改?高晓松说,其实月亮就是诗和远方,你抬头就是月亮,低头就是六便士,就是谈论抬头和低头的关系。再同意不过。

陈丹青曾经厌恶地对那个问他“生命有限,那么什么是无限的呢”的女记者说:生命有限,文艺腔无限。不知道他这么说有没有伤害到那个文艺女青年的心,不管怎么说,陈丹青也应该在文艺女青年的“文艺排行榜”上。这个排行榜的地位,可能比她们的“失恋排行榜”还要重要。——旋覆(南都周刊记者、诗人、文艺评论人)

前段时间尤其对近代史及民国时期涌现的作家及革命家感兴趣,常常看的我热泪盈眶,在那个时代,面对艰难与困惑,在未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坚持搞文艺创作的青年,比如萧红、丁玲、鲁迅等,他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青年。

文艺所代表的精神生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可以让那些丑陋的物质产品变得再优雅一点点。我一直希望自己过“有分寸感的精神生活”,也就是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但这事儿很艰难,许多人会礼貌而客气地坏笑着说你真“文艺”,忽视你的一切逻辑,忽视你一切把现实生活过好的努力。



个人认为,“小众路线的文艺青年”不外乎抒情过度,从语言到举止,文艺变成一种没有分寸感的腔调,变成了矫情、滥情,具体表现为一些缺少真正文艺能力的人将流行语滥用到令人难堪的地步,比如“女子”、“人世”这些整齐划一的口号式抒情。

他们喜欢过度抒情,将一种平常事物进行高度艺术化地解释,因为地铁里擦身而过的一个陌生人魂牵梦萦,用最浓重的笔调讲述自己微不足道的悲伤,为一个小小的梦想愿意付出自己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

事实上,文艺这个词具有更大的含义,凡是在物质追求之外还有精神追求,甚至是对物质生活进行略带精神性的改造,都是文艺的。苹果手机、现代家居设计以及漂亮衣服,都可以视作文艺与物质世界的结合。

而凭着强烈的感情和漂亮的小心思、靠着自身的才华和贩卖梦想驶进理想生活的文艺青年,才是我所追求和希望的。

最后,用几句狂妄自大的歌词来收尾:

我是自以为是的文艺青年
理想在哪边
我想有人等着我
改变这世界
就不拿忙来说事儿了
好久不更
别忘了我
就好


    关注 你和我的一个梦长的好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