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零缺陷"统领思想,在"六西格玛"规范下做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衡量品质,无疑“零缺陷”是一个极致的标准。零缺陷概念的提出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衡量品质,无疑“零缺陷”是一个极致的标准。零缺陷概念的提出是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零缺陷之父”和伟大的管理思想家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这位医生出身的质量大师,站在医生的视角,提出了“预防产生质量”,将质量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克劳士比认为,制造业的组织方向走错了,对产品质量进行分门别类并不能提高质量。检验并不能产生质量,只有预防才能产生质量,而预防是发生在产品的设计、过程的设计以及产品输入和输出的各个环节。通过预防产生质量,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的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

传统的品质管理智慧,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可接受质量水准(AQL)的标准来做事。这种标准是假设每个工作过程都是由各种变量组成的,出现一定数量的不符合情况在所难免,最典型的如电子行业的品质允收水准AQL=0.65%。进一步提升,对于品质要求比较高一点不良率要求DPPM小于200ppm或100ppm,计量型特性CTQ则要求CPK>1.33或1.65,能够达到六西格玛水平那实属不易,在制造业企业中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不可否认抽样检验的提出和统计过程控制的提出,对于品质管理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跨越。然而,抽样检验毕竟是事后对于质量水平的确认,本身不能产生质量,统计过程控制虽能将品质控制前移到制程中,减少浪费,却依然无法克服偶然和异常因素带来的失效。

零缺陷与六西格玛的区别在于:零缺陷强调的是预防问题,六西格玛则是强调发现并彻底解决问题;零缺陷要创造的是一种信仰,让每个人养成一个习惯,一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而六西格玛则必须是要有黑带大师才可以推进;零缺陷追求诚信度,六西格玛则追求精确度的提升。

可以说,品质管理中的任何一种工具,无论是ISO9000、精益模式还是六西格玛管理,都很注重流程和绩效。零缺陷这种工具,则是让管理者在注重流程和绩效的同时,对政策和人提起注意,避免犯错。零缺陷更多的是政策和文化的结果。零缺陷管理不应纠结0这个数字,只要企业不满足于救火式管理,而是为企业“松土”,消除PONC,树立楷模和角色典范,才能一步步接近零缺陷并最终实现!



零缺陷思维:

●责任心造就完美

●以精细化的标准做事

●持续改进,永续精进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要求是多变的,符合要求是不变的

●制度比感觉更可靠


    关注 C質量分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