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胡兰成呀

 

“他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相悖的道德律令、矛盾的意识型态糅合一起,而且还点染得饶有丰姿。”...



好多天抱着《今生今世》手不忍释卷,这感觉实在是古怪又纠结,明明心里那么嫌弃写书的人。在朋友家书扔在沙发上封面被坐折了也毫无心疼,临走还脱口而出“我的那本汉奸书呢?”挑着八卦段落东看西看竟一本也快看完了。对待书从没如此随便和不认真过,但却又时常不由自主被他语言吸引着,虽然文诌诌甜腻腻的雅腔挺hou的看久了会消化不良,何况还有矫情伪饰的地方。

边看边生闲气。也知道不能因人废言,看他把托辞写得雅极而盛,什么事都能圆着道,不实之辞、装糊涂、粉饰太平也到处即是;描写人世风物却有亦文亦白自成一格的笔调,古学底子好,典故随手来;不齿西学,处处都有华夷之辩,对“新妍可喜”、“安稳清亮”、“行止有礼”、“柔和明亮”的中国文明有种喜极的赞赏。对他实是在……叹服的归叹服,反感的归反感——这个人太矛盾,《今生今世》就像是他稳定自如地发挥着自己的表演型人格,文学是他修饰自己的一件外套,是他熟稔的障眼法。

处处可见“欢喜”、“亦是好的”、“真是非常的好”,看久了也腻。

《民国女子》那一节里,写张爱玲,“后来我送她到弄堂口,两人并肩走,我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只这一声就把两人说得这样近,张爱玲很诧异,几乎要反感了。但是真的非常好。”怎么就好了?好在哪里?就想到阿城的评价语,“兵家写散文,细节虽丰但关键处语焉不详”。

“她这送照片,好像吴季札赠剑,依我自己的例来推测,那徐君亦不过是爱悦,却未必有要的意思。……而我亦只端然的接受,没有神昏颠倒。各种感情与思想可以只是一个好,这好字的境界是还在感情与思念之先,但有意义,而不是什么的意义,且连喜怒哀乐都还没有名字……”含含混混,话里面还有撇清自己个儿的那么点意思。

有一段写刚认识张第一面后,“我的惊艳是还在懂得她之前,所以她喜欢,因为我这真是无条件。而她的喜欢,亦是还在晓得她自己的感情之前。这样奇怪,不晓得不懂得亦可以是知音。”

“不懂得亦可以是知音。”这是他典型的语义暧昧不清的写法,任何的感受、事件都可以就着他想说的方向来圆,又圆得雅致漂亮,避实就虚。

比如类似的还有“糊涂”。

说小周糊涂,“她真是像三春花事的糊涂”;

说范秀美糊涂,“她不妒忌爱玲与小周,这原是她对人事的现实明达知礼,而亦是她的糊涂可笑。她明知我有爱玲与小周,当时她却竟不考虑。她的是这样一种光明空阔的糊涂”;

说张爱玲糊涂,“一夫一妇原是人伦之正,但亦每有好花开出墙外,我不曾想到要避嫌,爱玲这样小气,亦糊涂得不知道妒忌。”“爱玲并不怀疑秀美与我,因为都是好人的世界,自然会有一种糊涂。”

“糊涂”还真是好用,却只说对方是“糊涂”,绝口不提自己才是暴风眼的中心,又或者打马虎眼虚与委蛇:“我已有爱玲,却又与小周,又与秀美,是应该还是不应该,我只能不求甚解,甚至不去多想,总之它是这样的,不可以解说,这就是理了。” 好一个“不求甚解”。

还时不时地“直见性命”、“照见了自己”。

“好的东西亦可以有大威力,它使人直见性命,亦有这样的惊。佛经里描写如来现相,世界起六种十八相震动。”

乍一读这样的句子还挺被shock到的。但“好句子是亦直见性命”、“空袭使我直见性命”、“我每到江山胜极处反为感慨都无,宁是看见了我自己,照影惊心”……and so on,诸此种种,这样的句式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波澜不再惊。

《戒定真香》里有一段话,“原来道德学问文章亦可以是伪的。真的好文章,必是他的人比他的文章更好,而若他的人不及他的文章,那文章虽看似很好,其实并不曾直见性命,不曾与人世肝胆相见,何尝是真的格物致知。不但文章,道德学问亦如此。”

哈哈,这话说得,简直像是反讽,像是在说他自己个儿。可惜他并不是照着这个路子真正反思自己。

王德威先生评论胡兰成评价得相当精彩到位——“我以为,在实际政治领域中胡的重要性完全不能如其所愿,但在操弄文字语言上他却有惊人的成就。胡的同辈鲜少有人能及得上他的文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相悖的道德律令、矛盾的意识型态糅合一起,而且还点染得饶有丰姿。历史学家未必看得起胡兰成,因为他的叛国行为甚至还上不了巨奸大恶的排行榜。但我认为胡兰成的危险性——以及他暧昧的诱惑力——不容小觑。透过生花妙笔的书写,胡兰成瓦解了非此即彼的价值与形象,模糊了泾渭分明理念与情怀。他游走是非内外,敌我不分,如此娴雅机巧,以致形成一种‘艺术’——文字的叛变术。在背叛的政治学之外,胡兰成发展出背叛的诗学。”

“不论他的告解有多么令人着迷,胡兰成的抒情美学总是招来表里不一的讥讽:他的一往情深每多被认为是惺惺作态。也就是说,他的语言并不能“直见性命”,反而繁衍成为修辞的奇观——反讽由此而起。胡兰诚可以怪罪凡夫俗子的慧根太浅,不足以进入他情即不情的世界,然而还有什么比胡兰成和张爱玲——胡兰成心目中的九天玄女——最后决裂的场面更令人心碎、也更反讽的?张责问胡不能遵守婚帖上的誓言,不给她现世的“安稳“,胡则怪罪张无法了解他表面背叛,实则至诚的爱情。而有关这场决裂的始终仍然出自胡兰成的夫子自道,他的自以为错的忏悔和自以为是的告白形成一层又一层的文字障。他的的抒情和他的(自我)反讽如影随形。”(《抒情与背叛:胡兰成战争与战后的抒情政治》。这篇长文见解真透彻而深啊,读后如沐春风。)

说点轻松的。胡写小周、范秀美、佘爱玲,都很有烟火气,就是民间的、世故的、再稍加一点懂得作张作致的那种。像侯孝贤讲他喜欢看《海上花》里面的女人,“又繁复,又华丽,又大方,又懂人情世故”。

写小周最好看,毕竟是17岁的黄花大闺女,用词虽也一贯的艳,但艳中有一种惹人的素气。

“见了她,当即浮花浪蕊都尽。”

“她虽穿一件布衣,亦洗得比别人的洁白,烧一碗菜,亦捧来时端端正正。”

“她的人就像江边新湿的沙滩,踏一脚都印得出水来。”

“她的烦恼是像三春花事的无收管。”

像“瘦不见骨,丰不余肉”、“她一惊坐起来,身上睡意暖香,迷迷糊糊的”这样的句子,很有性的意味在里面。

而范秀美则是过日子相扶相依的踏实气,最让他能感到一种“人世的安稳”。

“她凡看一样东西,起一个想头,都有人世的安稳。”

“她在家就烧茶煮饭做针线,常前应对人客,溪边洗衣汲水,地里种麦收豆拔菜。”

“有时我见她去畈里回来,在灶间隔壁的起坐间移过一把小竹椅坐一回,粗布短衫长裤,那样沉静,竟是一种风流。”

到了张爱玲呢,就变成精工织就的一副盛世锦箔画了,用典很多,手法炫烂多端,真相和烟火气都隐藏在团花锦簇底下,总之是一个神光离合、正大仙容的奇人,而不是凡人、小女人。

对她的身体只形容过“她的面庞像大朵牡丹花开得满满的。”“她的脸好像一朵开得满满的花,又好像一轮圆得满满的月亮。”

在戏院门口一起坐黄包车,“雨篷放下,她坐在我身上,可是她生得这样长大,且穿的雨衣,我抱着她只觉得诸般不宜,但真是难忘的实感。”诸如此类的。多么勉为其难的赞美啊,呵呵。

神光闪闪的浮夸之辞比如:

“我只觉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张爱玲的顶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种震动。”

“她是个新来到世上的人,世人各种身份有各种值钱的衣料,而对于她则世上的东西都还没有品级。”

“她的亦不是生命力强,亦不是魅惑力,但我觉得面前都是她的人。”

“哪吒一怒,刳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是观世音菩萨用荷叶与藕做成他的肢体,张爱玲便亦是这样的莲花身。”

“爱玲是她的人新,像穿的新衣服对于不洁特别触目,有一点点雾数或秽亵她即刻就觉得。”

“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像佛经里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

“爱玲极艳,她又壮阔,寻常都有石破天惊。她完全是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它就只是这样的,不著理论逻辑,她的纵横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

“我在爱玲这里,是重新看见了我自己与天地万物,现代中国与西洋可以只是一个海晏河清。《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到得雷音了,渡河上船时梢公把他一推,险些掉下水去,定性看时,上游头淌下一个尸身来,他吃惊道,如何佛地亦有死人,行者答师父那是你的业身,恭喜解脱了。我在爱玲这里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

“我是从爱玲才晓得了汉民族的壮阔无私,活泼喜乐,中华民国到底可以从时代的巫魇走了出来的。爱玲是吉人,毁灭轮不到她,终不会遭灾落难。”

“她说还没有过何种感觉或意态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写的。她是使万物自语,恰如将军的战马识得吉凶,还有宝刀亦中夜会得自己鸣跃。”

“对人如对花,虽日日相见,亦竟是新相知,何花娇欲语,你不禁想要叫她,但若当真叫了出来,又怕要惊动三世十方。”

啊,真是太高尚太伟岸的爱了。如果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我宁可听他说这小蹄子如何爱使小性、小心眼、争上风、会撒娇、吃醋、嫉妒、乖张、小题大作、叫人心疼……

2010-10-28


    关注 彼德拉河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