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育儿即育己(Dr 魏自主教养微课纪要)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现在是2016年4月21日,雨。

本文为爱贝睿学堂第12期公开课微课纪要,关于“自主教养”。

微课主持人爱贝睿学堂儿童实验室主任魏坤琳,

主讲人是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

本文仅用于学习使用,如有记录不全或错漏,皆因本人速记不佳。

赵老师说,上帝送来孩子,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你面前活生生的成长,便是自我成长的另一个机会。

很多父母都爱孩子,可是爱着孩子的方式是不是适合孩子?

很多父母都迷失在养育的细节中,带来了焦虑。

这份焦虑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信,焦虑的时候就容易被恐慌所驱使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可是,关于未来的指标太多了,并没有一个标准,于是还出现一种源焦虑,是对焦虑的焦虑,比如“我是不是太焦虑了,听说焦虑的父母容易养出焦虑的孩子。”

其实,父母的焦虑其实很多时候源于控制欲,希望孩子按照父母希望的样子来做。

那么,什么是自主呢?

简单地说,一个自主的人做事出于兴趣、激情、价值观、人生意义和自我认同。

这样的人充满积极情绪,做事情源于好玩。

自主的人做事能得到更多积极体验,更加喜欢做这些事情,积极体验越多,良性循环。

不要想着一切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应该欢迎不确定性,多元的世界才能摸索出孩子该有的样子。

孩子的自主强不强呢?

自主和玩一样,是孩子天生一样;自主和走路一样,是孩子天生就会的。

只要不要踩踏扼杀,孩子就会茁壮成长。

首先,需要转换理念,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人贩子父母”

有些父母自己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转而从孩子身上得到满足;

或者有些父母本身没有自主的人,没有价值观和目标,只能随大流来定义孩子的成功。

这些人会通过孩子的各项成就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所以说,养育孩子是自我成长的好机会,是因为通过对孩子的要求,及因此引发的焦虑,从而来反思自我的成长。

提醒父母,分清楚是哪些是确实出于为他考虑的理智因素,哪些是自己的情感因素(满足心愿)。

在这个反思中,我们学会认清自我,自己会变得更好,比如接纳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不完美。

父母容易有比较之心,其实父母本身也充满了缺点,可是也没妨碍日后过得开心快乐。

孩子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能成长出来,应该信任孩子有自己的轨迹在成长。

不知道孩子会长成这样,才好玩。

在养育中,家长是观察者和引导者。

孩子感兴趣,便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

其次,具体的方法,先说说不正确的方法。

现实中,很多父母让孩子主动去学习或做父母要求的事情,是运用了心理控制的方法。

第一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是激发内疚感。

没有人喜欢内疚感,孩子为了逃避这种负面情绪的纠缠就会听父母的话。

长期看,如果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太多,便容易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来到世上是父母的负担,且会带来对父母的怨恨。

第二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是有条件的爱。

用言语或者行动来表现,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比如父母从小对孩子说“你如果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了。”

给不给孩子的爱,给多少爱取决于孩子的表现,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心理控制。

因为孩子太需要父母的爱,所以破坏力很大。

无条件的爱才能让孩子产生安全的依恋模式。

依恋模式是否安全对于他日后的关系模式至关重要,如果有人威胁就会恐慌,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三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是,否认感受。

“有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

比如说,买了礼物给孩子,问孩子是否喜欢?——不许不喜欢。

比如说,孩子去爷爷奶奶家,问孩子是否开心?——不许不开心。

比如说,孩子考试成绩好开心。——打压孩子不能得意。

问题在于,孩子的感受孩子最清楚,大人却拿自己的感受去否认他们的感受,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不可靠的,甚至错误的,导致压抑自我感受,贬低自己价值,影响他的自我整合。

父母家长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孩子的感受。

自主教养不是自由放羊,仍然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面的方法主要有:

首先,忍不住对孩子心理控制之前,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仔细分析之后,家长的生气可能是家长没面子,并不是孩子的错。

自主教养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更好地观察自己的情绪,觉察我们的动机。

其次,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

导致情绪的观点和情绪导致的行为可能有对错,但是情绪本身没有对错。

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接纳。

每种情绪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帮助,很多负性情绪都是有价值。

正负面情绪是硬币的两面,对生存都是有意义的。

压制情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可以等孩子情绪过后,再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情绪,更好认识自己。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和孩子沟通的基础。

如果父母有情绪,就表达,表达的是父母的感受,而不是批评孩子。

用不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培养孩子接纳尊重别人的情绪,学会共情。

注意,共情和心理控制不同,有本质区别。

心理控制是有目的,通过孩子或者自己的情绪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愿来做。

共情是没有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

孩子听到父母在心平气和的沟通,不再感受到被攻击,而是和父母联结的时候,更可能和你一起合作。

最后,可以进行行为控制,对行为进行规范。

行为控制必须持续一致,不能朝令夕改。

不能孩子一哭就心软,不然就变成孩子对大人的心理控制。

该坚持的时候就要坚持,在坚持的时候可以有些技巧,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自主。

第一,  照顾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感觉被,如果否认情绪就会让孩子自我怀疑。

让孩子把负面情绪表达出来。

第二,  解释为什么让孩子做的原因,不是简单强迫。

引导孩子的价值和做好自我整合人生的规则。

第三,  提供有限的选择,不是感觉到强迫。

做出选择,会对事情的认同感。

选择是大范围内的选择,自主感觉会让孩子不讨厌。

自主教养是很大的课题,可以从满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减少受控动机,增加自主动机三个方面入手学习。

课堂最后,赵老师分享了一首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上了那静止的弓。
——纪伯伦《论孩子》
了解,才能好好爱。

值得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的学习和习练。

 

 

看见,是有别于“陶宝”系列的文章,是方安喆的系列。

看见系列,会分享生活中的“见好”——看见的美好。

无它,作为妈妈,我们依然需要有个空间属于自己,滋养内在。

(转发请注明出处)


    关注 陶宝食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