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往事之盐河西路

 

灌云县盐河西路的商品经济...



感冒,八点多就睡了,空调呼呼,在燥热中醒来,喝口水,看个时间,还没到明天。

Kindle里找到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此书以描写街头市场为始,其细腻远不及《边城》、《芙蓉镇》,不能让人过瘾。倘若读者没有产生亲临市场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的欲望,怎能说写得好?但这本书还是勾起了我对八十年代的一段回忆。

因灌云新城落址城西,位于县城东部的盐河西路,除了六一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熙熙攘攘,已经没有什么公共设施吸引市民前来游览或消费了。而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条路曾盛极一时。

盐河西路紧临盐河,两端分别为北大桥和南大桥,二桥是灌云东部乡镇居民进入县城的必经之地,诸如王集、下车、板浦等。日军占领灌云时期的司令部也在这条路上,至今尚未拆除,也未得保护,门口摆放着一些待售的扫帚和铁皮。

优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八十年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早晨有集,蔬菜鱼肉虾蟹面食俱全,满足主妇一日所需,早集散去后,有些时效性较长的摊位继续保留,售完方止,比如烟叶子和凉粉。



过滤嘴香烟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农民多抽手工卷烟或烟斗,他们一般是把整片烟叶放在塑料袋或布袋里,要抽的时候扯下一块,细细碾碎,卷在各种纸内,原理同裹烤鸭。这种烟劲很大,今人抽上两口可能就晕了。



凉粉是灌云常见的日常小食,煮好的绿豆粉或豌豆粉放在搪瓷脸盆里凉透,倒扣在案板上,绿绿的,或黄黄的,看上去就很凉爽,可切块,也可刨丝,淋上佐料,有酱油、醋、香油、蒜汁、辣椒,蒜不宜少,否则不香。前年回灌云,仍见凉粉摊的兴隆,逛街累了,一碗凉粉,两块烧饼,就能解决问题。

还有花草、日用瓷器、农具、旧书、衣物。有位叫何香的小学女同学,家里就是卖碗碟的,后来她似乎不读书了,就帮家里打理生意,走过她家门口,互相认识,却没有讲过话。路南段还有卖化肥和农药的,农药仓库大门上画着大大的骷髅,看多了,也就不害怕了。



一位叫毛娃的邻居,趁着商品经历的东风,在幼儿园门口卖过几次衣服,我正好路过那里,发了人来疯,爬到摊位上,挥舞花短裤,对着来往行人大叫:大裤头,快来买大裤头啦!众人皆笑。

幼儿园对面还有家打铁铺,姓马,生了三个孩子:马刀,马剪,马锤。冷兵器的即视感。

后来,商业中心多了,盐河西路逐渐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农业用品。只是这专业既无美感,也不安全,一大长溜的筐啊篓啊,木条编的,灰灰的,枯萎的颜色,还失过一次大火,听说并非偶然。要么就是白白的铁皮,伴随着敲敲打打,变成了水桶水壶。农药和化肥仍然在,只要路过那里,永远是那个味。

马家的打铁铺消失了,美也消失了,刺眼的白铁皮,哪里比得上铺子里的烈火熊熊。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关注 摄影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盐河西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