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性攻击中调整你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验,一些态度看上去不温不火的人,却总能轻易把我们搞得气急败坏。特别是一个工作团队里面...









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验,一些态度看上去不温不火的人,却总能轻易把我们搞得气急败坏。特别是一个工作团队里面,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做砸了;答应的承诺,却永不兑现……总之,他们就是有办法上演各种不合作的逃避大戏令人窝火。

不得不说,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其实都充满了攻击性,而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这种并不正面,被称为隐性攻击的秘密武器。

拖延就是杀手锏

生活经验和处世原则告诉我们,不论在哪种场合,我们都应该尽力避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注定会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不对等的关系。

好比职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论竞争意识再良性,为人处事再周到,也不可能彻底拥有平等关系,彻底避开矛盾。

34岁的方阳,在广州一家出版公司担任主编一职。图书公司流程明晰,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于是,在最近的选题操作上,她就明显感觉到了下属的不满情绪。

“我们总是要求图书编辑独立执行选题,我欣赏年轻编辑的冲劲和创意,但也必须把握执行方向及导向问题。上个月刚入职的一个85后小姑娘,在执行选题最初,很喜欢找我商量,表达她自己意见,希望能按她的想法去做书。年轻人做事,有时候难免缺乏全局观,而前几次谈话,大概我显得比较委婉,最后不得不直接否决小姑娘的一意孤行,并在指出她的不足后,彻底修改了她的方案。结果,在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她对工作的拖延与敷衍。”

的确,每个公司都存在一系列的等级关系,当上下级意见出现分歧时,在管理与服从、决策与执行方面,似乎前者就充满了强硬的意味。而下级如果感觉到各种受限,情绪又无处抒发,就很容易表现出消极抵抗。

“由于不论我说什么她都回答‘好’,表面上看乖得不得了,但交出来的东西却就是敷衍了事,这让我感觉非常生气,却不知从何说起。”

用拖延作为杀手锏表达无声的抗议,还带着“不让我好过,我就不做好”的赌气,事实上徐卓君已经遭遇了下属的隐形攻击,这甚至比正面冲突带来的伤害更大——工作缺乏效率,也毫无改进迹象,除了浪费时间外,谁都不可能获益。

弱者的武器

谁也不能信誓旦旦地说,我从来没被人攻击过,也没攻击过谁。特别是那些看起来脾气很好的人,更容易在失衡的人际关系中,展示出他们“别有用心”的攻击性。

心理学上,隐形攻击也称为被动攻击。指当人们感觉到一些人攻击性太强,还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潜意识就会通过犯下莫名其妙的错误,来给这些人一点教训。这就好比弱者的武器——“我不能当面反击,但我总有办法让你不爽。”说穿了,也就是弱势一方渴望达成自我情绪平衡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意思的是,这不仅仅是在职场,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相当常见。我们就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断转换着强弱者的角色。

我们经常看到被妻子拉去逛街的可怜丈夫们,当被询问某件女装是否合适时,他们总是哈欠连连地接连说好;也会发现被要求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们,干脆在父母的念叨时一声不吭,事后却总是考试失利……

在强势的主动攻击下,任何人都会感觉到愤怒,并想还击。麻烦的是,每个人都有碍于他人位高权重、掌握更多话语权的时候,弱势一方大多会以沉默不语、躲避责任、哭诉埋怨、离职离家等来进行自卫。

这时,强势的一方则将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一些人还会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懊悔,从而采取某种弥补措施,并作出让步,使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

从良性角度来看,隐形攻击有时也会对人际关系起到调节的作用。

但如果强势方依然不顾他人内心需求习惯性让对方感觉到“强压”,另一方则很可能在一味趋避中转而自我攻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缺乏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导致严重抑郁,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

还有一种隐性攻击,并非是某人针对某人的格局,还很可能以团体排斥某人或某种现象的形态出现。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我们总是对少数派不太友好,即便提醒自己内心宽容,也难免因为对方不符合团体标准,而看低或轻言对方的错误。于是,表面上什么都不说,暗地却集体孤立对方,也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隐性攻击,形成极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直接表达会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他的著作《灵魂的黑夜》中写道:“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的独特方式来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

每个人都不例外,有了愤怒,一定会想办法表达。即便意识不到,潜意识也会做这个工作。不攻击别人,就会攻击自己。

大连一家百货公司的楼管徐卓君,对此就深有感触:“刚进公司那会儿,所在部门的女人很多,整个氛围给我的感觉就是都很喜欢攀比。话题除了围绕比房比车比老公比孩子外,还经常比自己使用的各种名牌包和化妆品。”

“我老家在河南农村,家里并不富裕,在大连念完大学就留在这里工作,吃穿住用上自然不可能跟条件好的同事比,一些同事在得知我男友虽然是大连本地人,却无房无车后,就从调侃我的穿衣打扮上,转而时不时地嘲笑我找男友没眼光。说实话,我当时自尊感真的很低,只能默默忍受。但晚上回家却总被各种念头折磨,觉得命运不公,让我没有资本和这些人抗衡,还经常和男友吵架。“说到这里,徐卓君不好意思地笑笑:“还好男友经常开导我,他说,我们起点是不如别人高,但这并不是我们的错,没有必要总是自我埋怨。幸福与否得看内心满足感,而那些人嘴里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打拼获取。只要现阶段比上一阶段好,一起努力过,就无愧于心。受到他这些观念的影响,我开始慢慢释怀,对于同事的冷嘲热讽,我也学习着勇敢地表达‘你们五十步笑百步但找错了人’的立场,并笑嘻嘻地调侃回去。最终,我找到了与她们相处的模式。”

人际关系是否平衡,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能够坦然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愤怒需要排解,但途径一定得正确,当我们感觉到被攻击,接纳现实,并找到方法直接向对方表达,而非迁怒他人,我们才会变得更好。

从攻击学会调整关系

一些人看似从不愤怒,永远和善,但和他在一起却非常不舒服,脾气变得很糟糕,这是因为,这些貌似永远不生气的人实际上频频以隐形、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他人。并且,因为攻击如此隐蔽,我们好像没有资格实施回击。即便回击,也会一拳打在棉花上,不能发力。 此外,我们还很容易内疚,毕竟,隐形攻击者看上去都是很无辜的。

不过,我们不能轻易责怪被动攻击者,因为之所以成为这个样子,必然是他的愤怒,被一些强势者给严重压制了。人们在这些重要的关系中,形成了隐形攻击这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然后将它带到了生活、工作、社交圈等各个地方。

然而,不论谁无理谁无辜,谁在明谁在暗,攻击一旦产生,都具备一定的伤害性。一方有情绪不能直接表达,或用故意犯错的方式让另一方暴跳如雷,在双方都遭遇了不健康的情绪的同时,已经彻底阻隔了有效沟通这回事。

当我们习惯性对人强行发号施令时,不妨考虑被隐形攻击的后果,率先一步冷静下来,认真倾听对方的声音,如此才能明白对方的意图,真心诚意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与其对话。

或者,我们深受一些主流价值观影响,用职场能力的锋芒毕露、家庭长辈的特殊权利、朋友圈中的相互攀比无意伤害到他人,当明显感觉到对方的不满乃至隐形攻击,也得及时调整为人处事风格,让自己显得更低调优雅而善解人意。

而形势迫使我们想要隐形攻击他人时,则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真那么喜欢使用被动攻击?正如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中所建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你是否通过语言、态度、姿势等等伤害过别人,在这样做时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和颜悦色?如果你经常这样做而自己并未意识到,那么,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现了偏差,你同别人的关系有哪些不正常。”

感觉到了攻击并不可怕,这无非是在提醒我们对失衡的、不正确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整。当我们学会在一段失衡的关系中反思、自省、改善,会发现自己将变得更迷人。

【10句话帮你识破隐形攻击】

1.“我现在很冷静!”

隐形攻击者不会坦白地表现敌对的情绪,而是否认愤怒的感觉——他一边坚持自己“很冷静”,一边却怒火中烧。

2.“好吧”、“随便”。

满心不悦地退出争辩,是隐形攻击的基本策略。用这两句话间接表达不快,同时切断和你的直接情感交流。

3.“快了!快了!”

口头上答应,却迟迟不动。例如,你叫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他答应得很爽快,但却不见动静,这也是隐形攻击的策略之一。

4.“我不知道你现在就要啊。”

一般人拖延的只是不喜欢的任务,而隐形攻击者则是拖延大师,用拖延来折磨别人,或者摆脱苦差,而不直接拒绝。

5.“你样样事情都要求十全十美。”

除了拖延,更复杂的隐形攻击策略是按时完成任务,但却没有质量。一旦你去批评指责,对方不但为自己辩护,还反过来指责你不懂变通、过分追求完美。

6.“我以为你知道啊!”

隐形攻击的最高境界是特意“疏忽”。为了表达愤怒,他故意不告诉你一些事,让你很不好过。你质问他为什么,他就推说疏忽来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而背后却在幸灾乐祸。

7.“放心吧,很荣幸为您服务。”

那些貌似很关心你的工作人员,总向你保证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但转脸就很可能把你的申请扔进废纸篓,或者在你的申请表上重重地盖上“不予受理”。

8.“以你的能力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错了。”

隐形攻击以这种绵里藏针的恭维给你最深的羞辱。类似的还有“不用怕,即使到你这个岁数还可以箍牙嘛”、“其实有很多男人喜欢肥妹的”,你听了这种“安慰”,心里是什么滋味?

9.“我只是开玩笑啦。”

挖苦是公开表达敌意的常用手段,但过后又要拐弯抹角显得很得体。如果你不高兴了,被动攻击者就会装出一副可怜相:“一个玩笑而已嘛。”

10.“不会吧,你这就生气啦?”

隐形攻击者很善于在打击完别人之后,看着对方暴跳如雷的样子,自己却保持镇定、或伪装成惊奇的样子。实际上,他正乐呵呵地看着你情绪失控,反过来还说你“反应过激”。

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和周围的人有各种各样的交往或联系,这个在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际关系。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但是人际关系对于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外因同内因的辨证关系。事实证明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一生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注 略有无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