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漫谈(5)竹懒论画(之三)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中国传统治学的经典教条。行万里路很重要,读万卷书也一样重要。先看他如何说画家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中国传统治学的经典教条。行万里路很重要,读万卷书也一样重要。

先看他如何说画家读书。

【原文】

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人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此語曩曾與沈無為言之,可相證人也。

文湖州、李薊丘寫竹,全體立玉亭亭,枝葉四布,所謂自蜩腹蛇跗以至劍拔十尋而上,須備雄姿傑氣幹霄蔽日之勢,方稱合作。東坡、松雪乃有單枝折幹,若巨石壓殘霜剪剪落,掣美人之襟,握談士之塵,雨灑半雲,風飄片雪,正於少處逞奇,又若剩中現妙。西子臨去眼波,文君琴餘指撥,非具上機未堪證人也。

靈均作《離騷》,雜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穢之意,繪家揮灑蘭竹亦是寓也。然非其人潔廉高韻,具噓風漱雪之腸,即按譜為之,凡氣終不斷。魯孔孫同余在京邸,邈然如處空山中,每朝退相與縱談丘壑事,魯輒效其墨戲,余輒珍收之。客曰:“此種物何意先生溺之?”余曰:“余藉以掃馬背上氣息耳。”今歸林間,更為焚香一展閱,勝讀《離騷》一過也。

子瞻雄才大略,終日讀書,終日談道論天下事。元章終日弄奇石古物。與可亦博雅嗜古,工作篆隸,非區區習繪事者。止因胸次高朗,涵浸古人道趣多,山川靈秀百物之妙,乘其傲兀恣肆時,咸來湊其丹府。有觸即爾迸出,如石中爆火,豈有意取奇哉!

这段文字虽短,内容却非常丰富。对于读书,既有鲜明的观点,又有典型的人物故事。有画画的人,也有不画画的人;有古人的事,也有自己的事;有的地方说得很深奥,有的地方说得很实在。文章里打了许多比喻,给人很多联想。

在我认识的一些画画的人当中,既有饱学之士,也有不喜欢读书之人。一个人如果只会画画,看到什么都能画,画什么像什么,这其实只能算是一种本事,按我们家乡的说法,叫“匠人功夫”,而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不是记实,不是模仿,而是创造。身之所在,眼之所见,笔之所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脑之所想。我一再强调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区别,西洋画对于色彩、形构很讲究,他们的绘画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力求准确。而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则更加重视“写意”,意境、意趣、意味、意兴,通俗一点说,就一定要是那么个玩意儿。

怎样才能做到“写意”?那就要多读书,多思考。同样是画竹子,当我题上“世间幸有竹常直,活到老时仍虚心”这句话,你看到的是一种褒扬;但当我题上“本来胸中无点墨,却凭虚心赚美名”,你看到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这应该是中国文人画独有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画得再漂亮,功力再深厚,终究只是一种技艺的展示,这样的画就缺少灵魂。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是开放式的,由读者怎么想,我不做限定。一张两张可以,你总不能张张都这样吧。以我的经验,除非是搞研究的,一般读者恐怕没这心情去替你想,通常是你怎么写,他怎么看。

这篇文章说,当读书多了,知道的事、懂得的道理也就多了,心胸就开阔了,“妙境”就来了。

屈原、苏轼、米芾、文同、文徵明、李衎,以及作者自己,都是这样的读书人。

     喜欢我,就关注我!  
        也可以加我微信        


    关注 肖雄帅的书画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