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教练手记:高智商VS低智商

 

一团泥巴,可以烧成砖,也可以烧成瓷,但一团浆糊,怎么烧也是一团浆糊,对智商的教育也类似于此。...



前两天给企业做创新思维培训,有位学员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袁老师,既然将来人工智能会全面超越人脑,那我们人类锻炼头脑力还有什么意义?”

我笑了笑反问道:“你愿意和一个聪明人搭档一起工作,还是愿意和一个笨蛋搭档?”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愿意和一个聪明的人一起搭档工作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我幽默地道:“人工智能也愿意和聪明的人一起搭档工作啊,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要拼命提升头脑力的原因。不管你的领导是一颗人脑,还是一颗机器脑,都不会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一个笨蛋。”



“智商”这个概念自问世以来,就充满了争议。一方面人们确实通过测智商,证明了人脑智力是分三六九等的,就像人分男女、美丑、高矮、胖瘦、黑白、强弱一样,这种先天智力的差异性无论让人们感到多么难堪,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些耀眼的天才,那些别人家优秀的孩子,总会让智力平凡的常人们感到自卑和沮丧。另一方面,智商测的高低似乎与社会成就成功之间并没有某种必然的关系,许多高智商的人一生从事着普普通通的工作,许多低智商的人却有着非凡的造诣和功绩。为了解释这种矛盾现象,人们又发明了情商、财商、胆商等概念,希望能够从多维角度来解析“人才”之谜。

古人云:大道至简。《易经》也有变易、简易、不易三相之说。在我看来,既然人类生为万物之灵,凭借高超的智力才成为地球的主宰,那么在解析“人才”之谜的时候,也无需重床叠屋,用那么多的概念来解释,这反而会把事情复杂化,掩盖了真正的简单本质。

“智商”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当我们树立了这一简单的理念,如何培养人才也就有了清晰地思路和行动步骤。

也许有人认为,对于成功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在我看来所谓情商高实际是智商高的一种表现。因为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他与周围人关系的互动变化结果,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每一步行为的对错利害,他不可能是一个低情商的人。实际上,那些低情商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低智商的人,盲动冲动,四处碰壁,被一块石头绊倒N次仍不知悔改。而现实中那些高情商的人哪一个不是善于察言观色,洞察他人心智易如反掌,这种人你能说他是笨蛋吗?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高智商的人在人际关系方便颇为“笨拙”,但我认为那更多是一种后天缺乏锻炼的结果,这就像你有姚明的身高,但没去学打篮球,上场比赛一样是“傻大笨”,比不过那些训练有素,身法灵巧的矮个子们。

如果我们把“高智商”比喻为一台功能强大的发电机,那么它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交等领域的卓越表现,就像是灯泡发出的耀眼光芒。尽管在现实中,一个军事天才,也许是政治白痴;一个科学伟人,也许是生活低能儿。但这种极度反差现象只能说明智商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并不能证明那些高情商的人有可能是低智商,如果真正探究本源,实质上正是因为“社交型智商高”,人们才会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系列优秀的表现。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那些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勤奋。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高智商与高情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大脑智能分多种类型,正如眼、耳、口、鼻都是人体的器官,但你不能说它们的功能就是一样的。大脑智商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构成的综合体,每个人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例如有人擅长观察事理,有人擅长洞察人心,有人喜欢务虚想象,有人喜欢动手操作。据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动手能力极差,在学校上手工课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我朝太祖上学时语文优秀,数理化平平,美术课考试画了一个圈圈加一横,代表日出,就交卷扬长而去。要不是校长惜才,放他一马,可能毕业文凭都很难拿到手。



正如人人都喜欢美女一样,在现实中大家也喜欢高智商的人,每一个父母都盼着自己的宝宝聪明伶俐,每一个老师也偏爱悟性超常的学生,每一个老板也希望时下属都是解决难题的高手。反之,自己的孩子、学生、下属是那种“笨小孩”,那绝对是一种精神折磨,让人无可奈何。

拿破仑曾经这样评价下属:

聪明又懒惰的人适合当元帅,因为他善断;聪明又勤奋的人适合当参谋,因为他多谋;又懒又笨的人可做个下级军官,因为他能服从;又勤奋又笨的人趁早让他滚蛋,因为他只会惹祸。 

对拿破仑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因为专业从事思维教育的缘故,研究过、见识过的大脑也有万万千千了,那些高智商的人,其才智之惊艳,思想之深邃,真的会让人有恍若见彩虹的感觉,仰望崇尚,叹为观止。

而遇到那些低智商的人,则是另外一种复杂的感觉,一方面你会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你也会产生一种怜悯之心,就像四肢健全的人,看见那些无手无脚的人一样,内心会油然升起一股怜悯之情一样,觉得同属人类种族,这个人脑子怎蠢笨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太可怜了。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我把智商分了五个等级:

一等智商:先知先觉

二等智商:先知后觉

三等智商:后知后觉

四等智商:知而不觉

五等智商:无知无觉

朋友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感叹道:以前认为知识越多智慧越高,于是就博览群书。后来发现有知无能,遇到事情有心无力,束手无策,处处碰壁,于是又开始培养能力。等有了能力,发现还是不够,知识和能力都不是智慧,不是那种让你一目了然的东西,不是那种让你坚定不移的东西,于是又再次研究什么是智慧,等自己真的悟透了却发现智慧早已被前人写在书本上了,只是自己一直没有觉悟罢了。

朋友笑道:你这已经很不错了,算是先知后觉。相比之下,那些后知后觉,知而不觉,无知无觉的人岂不是更可怜。

我听罢默然,尽管自己一直在从事思维教育,也一直认为思维是一种技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训提升的,但当你真正触摸到能力之上的智慧层面时才发现,不同的人先天智商有着极其残酷的差距,有些人说教即可使之觉悟,属于一点就透的。另一些人则需大力锤炼才能重新锻造头脑智能,还有一些人则是说教和培训都无法奏效的。一团泥巴,可以烧成砖,也可以烧成瓷,但一团浆糊,怎么烧也是一团浆糊,对智商的教育也类似于此。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孩子在早期,无论先天智商素质有多差,都还属于可造之材,但因缺乏科学有效的思维教育,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往往头脑头变成了一团浆糊,再也“无药可救”了,最终成为脑残分子,思维被定型于一个残缺僵化的模式之中。

记忆中有一件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某次朋友开车送我回家,在车上他和自己的部门经理就一个问题争论了一路,作为外行我都听明白了,可那位中层经理还是固执己见,不肯认同。后来趁朋友下车买东西,我就劝道:如果你不理解老板的话,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他是不是比你更聪明,见识更高?他是不是一个厚道善良的人值得你信赖?如果这两点可以肯定的话,你就照老板的话去做吧,他总不会害你吧。”

事后,也不知道这位部门经理是否听进去了我的劝导,但在现实中我们处处可以遇到那种“把错误的观念在头脑中重组,还以为是在深度思考”的高学历者。这种人的大脑思维程式本身就漏洞百出,逻辑混乱,再加上长期养成的一些错误理念,错误常识,最终什么信息进入到头脑中,都会给你输出一堆“垃圾”答案。

当然,他们在小事上是不会犯错的,因为现实会教训纠正他们的偏差,但可怕的是如果出错就是在一些大事,一些未曾的新事上,而往往是这些数量占20%的事情,其价值达到80%,它们正确率最终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是走向上流,还是沦为下流。


    关注 逻辑头脑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