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工作室作业展】7.巧设“抓手 ” 激活课堂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巧设“抓手”激活课堂深圳市龙华新区锦华实验学校李亚南“抓手”这个...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巧设“抓手 ” 激活课堂
深圳市龙华新区锦华实验学校  李亚南


“抓手”这个词本义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可能就无法开展。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透彻的理解教材,不能找到一个可以辐射课文相关知识点和课堂各个能力目标的突破口来组织课堂活动,那么想要实现有效推进课堂进程,让学生学习、探究有抓手、有头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就十分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发现解读文本、处理文本的“抓手”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笔者将结合黄厚江老师具体的教学案例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

1关注文体特征,于追本溯源,探微求真中巧设“抓手”



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其进行解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正如黄厚江老师提出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用小说的方法解读小说,用散文的方法解读小说,依照文体的特征解读文本,应该是语文文本解读的原点。”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巧设“抓手”,寻求文本解读的突破口,我们不能没有文体意识。

例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将“套子”作为这篇小说的“抓手”,教学过程就是抓住套子展开的。先是“数套子“,了解人物的基本特点,并初步了解小说的夸张讽刺的特点。其次是”品读最主要的套子“,当别人都把别里科夫的恋爱作为一个主题独立的情节进行分析时,黄老师却把它纳入了“套子”之中,让学生去理解套子给别里科夫带来的悲剧,进而再次分析他用套子去套别人的表现和原因。最后是比较小说题目的两个不同翻译,解读小说主题。整节课,黄老师抓住“套子”展开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并且在所设计的丰富的语言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文本,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学会抓住小说的“抓手“来阅读小说,最后的作业布置也仍然体现了这一点:“想一想,阅读莫泊桑的的《项链》,可以抓住什么“抓手”?无疑,黄老师这是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如黄老师在执教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中,就关注到文言文教学“读”的重要地位,将“读”作为文章教学的“抓手”,设计了八次“读”的活动,由读准字音句读,到读通文气,到读议课文,再到白话对读,然后是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最后是质疑读。前一次的“读”是后一次“读”的铺垫,后一次“读”是前一次“读”的深化。黄老师紧紧抓住“读”这个抓手,带领学生读懂了文言文。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读规律,而且也符合思维品质培养的一般规律。

当然,在诗歌教学,散文教学中,黄老师也都以关注文体特点的情况下,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找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手带领学生追本溯源,探微求真。

2精设主要问题,于以问导读,以问促思中巧设“抓手”



古人有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相信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感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有效与否。而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主问题”的设计是否精当。何为主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的活动时间短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它是指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对于主问题的作用,余老师一语破的,让人豁然开朗。黄厚江老师也指出“问题的提出要切合文本,要集中明确,要大小适宜,要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可见,精设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更是激活课堂的“抓手”。

再以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葡萄月令》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汪曾祺文章语言特点的感受和理解,在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深入感知和对文章特点的归纳后,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汪曾祺这篇散文有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这样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呢?要写《葡萄月令》这样的文章,必须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无疑是以汪曾祺的语言特点为“抓手”,让学生穿梭于文本中,读—品—析,以问导读,以读促思,深入解读作者的人格境界,并且也落在散文语言意象性和审美性的理解和欣赏上。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情、意、智相融共生,和谐共长,这样的课堂别开生面,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再如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设计了以下四个“主问题”: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一痕”,“一点”,又“一芥”?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4.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这四个主问题以“痴”为抓手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在反复诵读中,逐层推进这四个问题,呈阶梯状上升,且四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习。

3立足语言品析,于咬文嚼字,渐入佳境中巧设“抓手”



在黄老师所倡导的“本色语文”中,核心主张便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黄老师的课堂不仅在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语文”特征,而且处处体现活动的本质,即“引领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中,行走在旖旎的母语世界里”。的确,语文教学的根必须深深扎进文本语言文字的土壤中,始终立足于“语言实践”中,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活动的“语文味”。因此,巧设“抓手”需立足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

例如黄老师在执教散文《葡萄月令》时,在充分认识到散文教学,“教师需带领学生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这一要领后,将教学这篇文章的“抓手”定为探究为何此文成为了汪曾祺散文的“代表”并带领学生读出‘汪氏语体’”的特点。黄老师抓住文章中出现的几个“多”字上,带领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感受汪曾祺“随意而又精心”的语言特点。如对文章“直接抒情句子的赏析”“长短句结合的赏析”“修辞手法的品析”“体现文章结构之妙句子的品析” ……就这样在言与意的进出中,教师带领学生直抵作者内心深处,解读作者的人格境界,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了作者“葡萄一样的心,葡萄一样的人”的特点。

再如笔者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在引领学生深入品析文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花有鸟,并将生命谐合于自然中的景物描写后,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沈从文的笔下流露出的是对于生命的讴歌和赞颂。于是,我抓住这一“生命”的佳境,顺势引导学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这个地方景色如此美丽,自然如此富有生机,那这里的人呢?是否一样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呢?”由此,将景引到了人,展开了一系列对于云南具有淳朴本色,热情智慧人物赏析的中。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带学生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中,这都得益于在做足了咬文嚼字语言品析的功夫上,巧设“抓手”,步步为营,课堂更是充满生命的活力。

4运用教学机智,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中巧设“抓手”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事先对课堂进行预设,预设教学目标,预设教学内容,预设教学过程,预设教学活动,当然课堂的“抓手”也可以预设。“抓手”在课前预设中,的确发挥了其关键作用,但我们知道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出许多意外的惊喜来,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智慧,顺势引导,将“惊喜”转化为“抓手”,充分发挥它们的教学价值。

例如黄老师在对《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进行整合教学时,在话题讨论这一活动是,有一位学生认为,《西地平线上》的题目可以叫《西地平线上的大美》,黄老师就如获至宝,抓住这一契机,连续追问:“什么是大美呢?大美的内涵是什么呢?如果说《西地平线》文是大美,那么《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美?”这一番追问可不是为了立刻找到答案,而是活动的“抓手”:回顾两篇文章内容,说说秀美是什么,大美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句回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举一个自然景象的例子也可以;引述古人的诗句也可以……学生活动可谓精彩纷呈,这里不再赘述。这个活动环节,由一个学生的阅读体验为“抓手”,引出了文学作品中什么取向的相关活动,这既是对文本学习的有效拓展,又是对文本学习的反哺和内化,真可谓是“意外的收获”。这“意外的收获”需要教师拥有一个敏感的心灵,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善于捕捉这转瞬即逝的有价值的活动资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而组织起新的、超越预设的课堂活动,并创设“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思想碰撞另一个思想”的共生场景。

笔者也曾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收获过如此意外的惊喜。教学伊始,笔者引用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的一段话“可是当时我实另有所会心,只希望从那些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笔者引用这段话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去感知沈从文在参加云南跑马节上肯定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才被引诱过去。当多数学生顺势回答出“作者发现了有意思的东西了”时,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在文中作者认为有意思的是云雀和“金满斗会”的唱法。因为文中这样写“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仅是这个唱法就极有意思”这两句话都有“意思”。学生的回到让我欣喜,我顺势追问:“云雀为什么最有意思?这个唱法又为何极其有意思?你还觉得文中哪些地方有意思?”此环节我以“意思”为抓手,设置了“‘我发现了文中有意思的地方它是__ ’的句式发表自已的看法”这一课堂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的开始了文本的阅读与思考。

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依托丰富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师需要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更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5个性解读文本,于诗情画意、生机灵动处巧设“抓手”



黄厚江老师在对其“本色语文”的阐述中说道:“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黄老师也认为,“语文就是语文,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要让语文课成为富有情趣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有语文的味道,当然更要运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在坚守本色的原则下还需创设富有情趣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学情境,从各个角度寻味文本的美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也与语文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的特点相吻合。朱熹也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诗意教学中,无论是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是品味语言的内涵,无论是作画赏画,还是改诗写诗,都可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诗意图画中的最亮点,是诗意教学的核心。

如黄厚江老师在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时,关于对“男子汉精神”的理解这一环节时,就呈现出这样精彩的设计:1.引导学生用人物语言改换小标题2.加工文中的话或用自己的话描述心目中的男子汉3.全班合作完成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这些诗意手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了整个课堂,而在这巧妙的设计中,黄老师也是紧紧握住“男子汉精神”这一抓手,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学生学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在情感的推进中体验着心灵的颤动,真切的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甜蜜。再如黄老师在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抓住“诗中有画”这一特点组织教学,设计了这样的活动:1.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选择诗句描述画面2.师生共同描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的画面。可以说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作者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的抓手,让学生于诗情画意中感受古诗用意象组成意境,用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特点。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也经常会对文本进行诗意的解读,如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在品析云南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景物描写时,笔者就对其进行了如下“变式”处理。在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沈从文诗意的语言,真切的情感,还对此生发出“天人合一”的感受,笔者适机以此为“抓手”将学生引向云南这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人身上。
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在这条路上

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开满杂花的小山坡

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

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

山鸟呼朋唤侣

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

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花茸茸的戴胜鸟

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

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晨光熹微中,坐在屋脊上

“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

在教学中诗意解读文本,于诗情画意、生机灵动处巧设“抓手”,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魅力,这样诗意涌动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

以上是笔者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如何巧设“抓手”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寻求课堂教学的“把手”可以于精心预设中,可以于动态生成中,可以于精妙细微处,可以与生机灵动处,但无论在何处巧设“把手“,都是基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一切也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的需要,进而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真切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拥有一把打开语文教学大门的钥匙,都能欣赏到语文教学道路上明媚的春光。
息。


    关注 向浩语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