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工作室作业展】13.微型研究 善用资源

 

微型研究

善用资源

——例谈作文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

微型研究   善用资源
                 ——例谈作文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深圳市龙华新区民治中学    肖慧敏


[摘要]模仿是学生创作的第一步。教师利用教材内外的佳作资源,从微型专项研究的角度研读比较,提炼整合,总结规律,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作文教学   范文   微型研究
作文始于模仿。朱熹就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矛盾也说:“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利用典范之作,让学生借鉴其语言、技法等,可谓是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这已成很多教师的共识。但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范文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指导呢?拿篇佳作让学生自己去悟,或者随机挑选与学生一起泛泛指出值得学习处一二三,这恐怕是不够的。余映潮老师认为“范文教学要有效重点在于提炼作文教学指导的资源,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微型专项研究’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搜集、整合、命名。这种微型专项的研究,视点小、角度细、开掘深,进行得越精致越好,越有指导性越好。” ①

余老师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而且对我们的范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我们必须进行文章研读和写法提炼,多横向比较,总结规律,发现写作范式。


从哪入手?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教材本身就是极重要的作文教学资源。

当我们细读教材中的文章,便不难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比如,标点符号。它是一种情感载体,能参与情感表达,也是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使用恰当妥帖,能极大地提高文章的表现力。鲁迅就是使用标点符号的大师,我们可以从入选教材的鲁迅作品中撷取几个经典句子,让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重视标点符号的准确作用。如:

逗号特顿,寄寓深意:

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指, 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 不料她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 仍旧唱。(《社戏》)

此句在连动短语的后一动词短语“仍旧唱”之前用上逗号, 突出强调这三个字, 使“我”对老旦没完没了地唱的厌烦和无奈表露无遗,读来让人一乐。

省号连用,活画形象: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没有定规… …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 挑去卖, 总要捐几回钱, 折了本, 不去卖, 又只能烂掉… …”(《故乡》)

这里的省号表说话断断续续,是常见用法,而作者不厌其烦地连用四次,活画出了闰土被生活的几重大山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却无力摆脱的悲苦、迟钝、麻木的“木偶人”形象。

标点连用,丰富内涵:

我这时很兴奋, 但不知怎样说才好, 只是说:“啊! 闰土哥, ———你来啦? … …”(《故乡》)

这句话只有七个字,标点符合却用了五个。其中,“啊”后的感叹号表示乍见面的惊喜而呼;“闰土哥”后逗号,表示一种亲近和自然的诚挚情感;破折号表示对中年闰土的短暂打量,感受到他与儿时的巨大反差的一时愕然;“你来啦”后面的问号表示寒暄打招呼和亲热;省略号则表示时隔多年后再见,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的状态。看,这是一个言简义丰的经典句!

用波浪号,描摹声音: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波浪号据说是鲁迅自创,“为的是表现声音的摇曳” ②,很好地描摹出了寿镜吾老先生读书时的专注与陶醉的样子。

标点省略,摹拟情态: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引号中的文字不用标点, 一方面写出了儿童读古文时生吞活剥, 不加理解地乱读的常有现象,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孩子们一阵急读装认真,以逃避老师惩罚的小心思。 既真实自然, 又生动有趣。

对教材这样的研读和提炼,这样的比较和归纳,焉不有趣?它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文章极大的美感,从而模仿试用。久之,自己也能多一只眼睛,去研究和发现文章美式。



教材乾坤大,但有时也需要教师援引课外文章的例子来补充,加以指导。比如,学生在写作中常需进行人、事、景物描摹,但总显得单一雷同。由此,我们可以借分析名家句子来指导学生调遣词汇造境描摹。比如:

前缀事物丰色彩:

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镶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张爱玲《金锁记》)

“雪青”、“银红”、“葱白”,以日常事物作前缀这是张爱玲写颜色的绝活,它丰富了笔下的色彩世界,而不只是干巴巴的红黄蓝绿青蓝紫。这也许是承袭了红楼笔法,但张爱玲也有自己的创造。比如《金锁记》里的青有很多种,除了上述的“雪青”,还有“蟹壳青”、“竹根青”“佛青”等,读来颇有意趣。

寒冽清冷凸明艳: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鲁迅《野草》)

鲁迅也是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从这一幅花开雪野图来看,“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映衬在一片白雪中,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同的手法在小说《在酒楼上》中也有使用: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于远行。

写作教学起于教材而不能止于教材,因为教材外有一个更广阔的写作世界。教师应以身示范,博览群书,多归纳总结一些写作现象,从中发现规律,教学时以教材为起点,并适当外延,这样既充实了教学资源,又拓宽了学生视野,更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学生的习作也是很好的范文资源。比如在一次命题作文《牵挂》的批改后,笔者发现,习作出现两极化现象:有些同学开头结尾极佳,不少同学却写得不尽人意。于是决定以此为契机,借学生范文总结方法,讲讲作文的开头结尾,重点讲如何开头。现摘录如下(小括号后为学生名字):

(一)开门见山快入题

1.姥姥喜欢喝茶。

她破旧的橱柜里,……(夏雪)

2.牵挂,是一种淡淡的、清香的稻米味……(陈浩鑫)

(二)巧用修辞引正文

牵挂是线,丝丝缠绕着离家的游子;牵挂是灯,照亮着回家的路……对我而言,牵挂则是几通短短的电话,连接着母亲的心。(舒畅)

(三)一鸣惊人意未休

1.“姐姐,”伴随着这一声脆响,一张熊孩子的脸出现在我眼前。听到这甜甜的声音,就知道你有所图。“喏,给你。”极不情愿地将手中的薯条递给你。你雀跃着拿着战利品离开,也不问问我还要不要。(林心悦)

(四)写景状物烘气氛

1.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整个天空都是阴沉沉的。而我又想起了你。那个已经再也回不来的你。(王姝玉)

2.夜已深了,我透过窗户看着璀璨的夜空,空中悬挂着的那颗不知名的星耀眼夺目。思绪被拉回从前,那时的我们不也是如此平淡幸福吗?(莫少均)

(五)引诗入文添光彩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古人将思乡之情寄于明月。我望着那轮明月,皎洁通透,映出的却是故乡的枣树。那周围的云雾都是浓浓的故乡味。(张湘豫)

(六)巧设悬念激兴趣

1.啪!

一个红红的掌印在我脸上缓慢浮现。奶奶站在我面前,气得浑身发抖,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

我低下头来,不敢再去看她。(徐国泰)

学生范文水平也许不如名家,但都是身边人的作品,由于同龄人相互欣赏和竞争的特性,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时讲评,同学们脖子都伸直了,在上面看到自己名字的同学一脸骄傲,脸涨得通红;写得差的摩拳擦掌,跃跃欲再试。果然,在接下来的修改中不少同学进步不少。往后几次作文批改后的讲评,笔者有意识地就着例子带学生不断重温技巧,整体水平就稳定地进步了。

以上,就是笔者在日常写作教学中,尝试运用余老师所强调的“微型专项研究”的方法,对写作现象进行提炼整合归纳所得到的一些收获。正如余老师所言,这样做“不仅仅只是让我们惊喜地观察到了表达的奥妙,重要的是活跃了我们的思维,锐利了我们的眼光,提高了我们作文教学的水平;更加重要的是,学生们享受到了美好的作文教学资源。” ③

值得强调的是,学生读了以后就应多借鉴仿写,因为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技巧纯熟后学生能自觉扔掉“模仿”这根拐杖,脱胎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一条全新的写作道路。参考文献

① ③余映潮.“采得百花成蜜后”——谈作文指导教学资源的提炼【J】.语文建设.2012(10)

②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向浩语文 ∣精彩连连

欢迎转发,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关注 向浩语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