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惩罚,是感化

 

智新超越教育去年4月,我专程去丽水见了那位家庭教育的民间高手,神奇的家庭教育专家,董医生,相谈甚欢!她时而提...



智新超越教育





去年4月,我专程去丽水见了那位家庭教育的民间高手,神奇的家庭教育专家,董医生,相谈甚欢!她时而提到自己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得有这么个事:“有一次,看到儿子在玩一个新的小玩具,董医生疑惑地问:“玩具哪儿来的?”孩子答道:“捡来2元钱,老师说不用上缴了,就奖给我好了。于是我花了一元钱买了这个玩具,还多了一元钱,妈妈交给你吧!”她思量道:“那我现在就打电话问一下你的老师,你看呢?”孩子面带羞涩说:“妈妈,我骗你的,三元钱是昨天我悄悄从你衣兜里拿的,买玩具花了两元,还剩一元,这一元就是,妈妈我错了!”。



    她反思:”儿子需要零花钱,我没考虑到,错了;不了解孩子的需要,我错了”。于是对儿子说:一从今天开始你就有零花钱了。二我们俩都有错,共同反思和接受“惩罚”吧!从今天开始,一起学习“弟子规”,于是儿子的房间变成了弟子规的世界,母子共学“弟子规”的天地,墙上贴满了“弟子规”。殊不知在以后的日子里,“弟子规”成了儿子自省,对照反思的依据。一般家长的思路会从成人的思维,按成人的要求来做,对这样一个“偷钱、说谎”的人,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小时候偷针,长大偷金”,肯定是轻者讲道理、严肃批评,重者打骂。但是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他还是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董医生的高明之处,在我看来:1.反思自己,妙在教育是发现;2.孩子因此有了零花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妙在教育是满足、是鼓励;3.处罚是共同学习,妙在教育是陪伴、是帮助。



陶林教授说:“一个淘气、什么都不怕的孩子,最不怕的是批评和惩罚;最怕的,就是你居然不惩罚他,而用善良去感化他。该惩罚而不惩罚,从孩子心理上来看,孩子的歉疚心就可以让他改正错误。”有一次上小学的儿子千方百计从他仅有300元/月的工资(80年代)的钱包里,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分批分次“偷”得100多元钱,换3趟公交车买得游戏机这件事。我不知道如果是你的孩子,多少家长会受不了。陶林教授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是:不要说“偷窃”,毕竟拿得是家里的钱,不给孩子贴标签,反思自己没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陶林教授基于孩子就是孩子,还认为“偷”的背后,是一个孩子想办法努力解决问题的好态度。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教育就是感化。孩子出了问题,是最好的教育时机!高中时,孩子与英语老师的冲突事件,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孩子因懒而得罪老师?死猪不怕开水烫这招不灵了。一是很快就面临高考;二是公开挑战老师,如果英语学不好,那么你就输了!就会遭受全班同学的耻笑。三是如果你就这样,同学记住的就是你的吹牛——你是一个让人笑话、不负责任、不守信用的人。此时,孩子有了心理危机,碰上困难了。陶林教授跟儿子说:“作为男人不一定要学习好,不一定要长得好!但一定要负责任!”我建议:不到学校背,但你可以在家背,我可以帮你、督促你。关键是英语学好了,你就是负责任的人。他儿子因此把英语学好了。他的儿子那时都读高中了,他还能坚持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教育是感化。



   陶林教授小时候,曾经俄语很差,他的俄语老师说:“你的成绩是最差,但你诚实。你其他课程都好,外语也一定能学好。所以从今天开始俄语课代表就你当了。”老师触动的是孩子的自尊心,这么差,不批评你,还表扬你!陶林教授就这样学好了俄语。一个淘气、什么都不怕的孩子最不怕的是批评,最怕就是你用善良感化他,孩子的潜力就这样被发挥、挖掘出来了。 在教育的字典里,面对的是孩子,不要用道德、纪律、法律法规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因为他是孩子。让我们用高质量的陪伴,鼓励孩子的努力、真诚帮助孩子解决困惑,践行教育用善良感化人。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关注 习惯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