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智力是怎样形成的?

 

智力是成人教给儿童的吗?...



一个1岁多的孩子,站在浴盆里,他喜欢同时打开冷水、热水两个水龙头,然后把手交替地放在热水下、凉水下,不断抓握着,感受着水不同的温度。他已经可以准确感觉这两种温度的刺激,并能用感觉区分开来。

这种对水温的感觉是属于这个孩子的。沉浸在这种感觉中的孩子,注意力全部聚集在水流和温度中,这种感觉的满足感使孩子平静而愉悦。但它还需要一种升华,它应当升华至概念:“冷水”与“热水”。这个升华的过程产生了,孩子才完成了认知的过程。所以成人要做的只是观察孩子的感觉,感觉到了,再恰到好处地对孩子说:“这是冷水,这是热水”。





对感觉命名。命名只能从感觉开始。就如同给情绪命名一样,给感觉命名同样重要。就像我们认识餐桌上的食物一样,清楚餐桌上摆放着什么,我们的需求就会越发清晰。命名使我们对生命内在的感觉清晰起来,并由此给了我们深入的机会。









皮亚杰常常会这么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到底给了孩子什么呢?”如果说孩子是环境的自我探索者,那我们似乎就像一个安静的、自觉的观察者,我们要做的是观察我们的孩子,在合适的时机把感觉背后的概念名称告诉孩子,概念就清晰显现,进而使孩子把感觉提升到意识的前面。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使孩子的感觉集中到他所需要的感觉上,而避免其他的刺激,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把感觉上升到概念。

一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是:概念的发生、确定、命名、修正为公众的命名。





皮亚杰问:“成人做了什么?”皮亚杰认为,母亲的“教”是偶然的。贝贝通过她个人的经验,同新的经验相互作用,然后根据现实的要求,建立了一个新的心理类别。







认知的过程应该是这样:本能的兴趣——感觉(感官)——知觉——经验——知识(用心智加以组织整理,概念)——内在的有序的系统(概念群)——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新一轮的认知开始)——基于经验、以前的概念、以前形成的理智、判断及辨认的兴趣。

好奇“这是什么”,感觉了才能进去,然后是知觉。“啊,我见到过。”“我玩过。”上一次的经历会再现在头脑中,再次被体验,逐渐走向经验,得出一个概念,然后将概念整合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的过程,就像上面贝贝的例子。

蒙特梭利教育法采用了赛贡(19世纪法国儿童教育家)的三阶段式教学方法,这大概可以说是认知到概念阶段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阶段,把感觉和名称联系起来。对孩子已有感觉的实物命名,例如“这是热的”、“这是红的”、“这是西瓜”。

第二阶段,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即指称。对孩子说:“哪个是热的?”“请给我红的。”“给我西瓜。”

第三阶段,由孩子指出相应物品的名称,“这是什么?”大量实验证明,命名—指称—名称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是认知阶段的一个清晰、准确而有效的方法。

认知是从感觉开始,经过心理,到建立概念,到概念的应用——用简单的逻辑组织语言,这就是儿童的认知途径。














    关注 良田中心幼儿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