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回顾 耶路撒冷的哭泣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其他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

“只要在心底里,
还有一个犹太灵魂在渴望,
向前向着东方,
还有一颗眼睛望着锡安,
我们的希望还未破灭,
两千年的古老希望——
成为自由的人民,在我们的土地上,
锡安之地和耶路撒冷。

只要我们最深最深的心底
残存著犹太最后的心灵
让眼睛朝向东方,向东方遥望
望一眼锡安已旧的山岭
我们的心并没有死亡
两千年来唯一的希望
做个自由人再次回我的故乡
再回到锡安和耶路撒冷”

——摘自《以色列国歌》
1
千年的哀与愁

远处传来一种歌声,让你兀然间一头撞进宏大与悲凉,说不出的伤痛和负重,捂着心口呆坐半晌,仍无言无语,默然搬动双脚,丈量着白黄石块的耶路撒冷。

流传三千年,犹太人至死都要研读的经书《塔木德》记载了一首歌谣: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其它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们。

这应许之地,理应流着奶与蜜,却燃烧着火与炭……巴比伦人、波斯人、埃及人、罗马人不断地驱赶、焚烧、杀戮,在战争中毁灭了18次,却不断重建。路上,导游讲述着一段一段的历史,她的嗓音不知是因为疲惫,或是感动,同样带着悲伤与哽咽。
大卫塔下的城墙
2
橄榄山与万国教堂

上午的第一站,是耶路撒冷的最高处,橄榄山,可看到耶路撒冷老城的全景,满目的灰与黄,除了圣殿山的金顶和以色列国旗的白与蓝。从山坡一直到古城墙,整齐地排列着犹太人的墓,数不清有多少。传说,大卫王的后代回来圣城,再次带领犹太人,他会从橄榄山的方向而来,当他走过来的时候,所有死去的人会复活,跟着他一起入城。犹太人不会选择火葬,因为没有身体就无法复活了,所以虔诚的犹太人把自己埋在了王的必经之路上。历史上的兴衰给这个民族苍凉,也给这个民族复兴的渴望,而生存和生命的区别,就是有无渴望的区别吧。
从橄榄山望向老城

万国教堂旁有个橄榄园,那是耶稣被出卖的地方——当犹大带着祭司长来抓着耶稣的时候,他早已知道。三次对着上帝的祷告让他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来面对,他知道只有现在的死才会有未来的生。橄榄园中植着上千年的橄榄树,很多的老树已经死去,只剩下遒劲和峥嵘的枯干依偎着又破土而出的新枝。生命,大抵如此吧。生命无法长存,而生命的意义又似乎在于精彩过完这一世,站在那里就是价值,之后将精神与灵魂传递给新一个世代。就像枯去的老树,陪伴与展示,不强求,让那新世代的生命自我追求阳光。
仰望万国教堂
3
万国教堂的争斗

下午去圣墓教堂,是耶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也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教堂之一。教堂内正对着门的,就是耶稣死后洗净身体的岩石,有很多的人把自己的围巾、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岩石上不断地擦抹,又把自己的额头贴在冰冷的石头上,体会着穿越千年的悲凉,又仿佛将耶稣的难印在最高大宽亮的额头。耶稣的墓,看上去像一个5米的黑正方体,恰逢宗教的仪式,身着黑服的长胡子拉比唱诗。洪亮悲伤的嗓音传出,鸽子在穹顶扑棱着翅膀飞翔,壁画上的光影显得人都晃动起来,隐约上那些千年的人都活了。
耶稣墓

基督教七个教派在历史上争斗不止,都希望得到圣墓教堂。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为永久范围,接近于是个停火协议。其中的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圣墓教堂的各个财产。教堂内每一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教堂正门前面的院子是属于希腊东正教的,而通往前院的楼梯属于亚美尼亚教派,二楼窗户外的梯子则是亚美尼亚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教堂外部已是这样,教堂内更是变本加厉,基本上整个就是一个抢地盘运动,直至今日还毫无休止的迹象。

派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是掌管在一个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负责打开大门。基督都的圣地,却让伊斯兰教的少年掌管大门,在耶路撒冷,什么样的神奇都有可能。人们喜欢争斗,可能喜欢的只是争斗和胜利的感觉,却把要争斗的东西放在外族人的手中——不禁想来,我们的生活是否也正是如此呢?
耶稣墓入口正面
4
哭墙不哭

哭墙不哭,但我们到了哭墙之后,天阴下来,下雨了。似乎老天爷在默然泣泪,在这个不大有雨的沙漠城市中,我们的到来是否感染了谁。哭墙,积累了巨大悲痛能量的石头,在日月升落、雨旱更替、人影穿梭中,伫立良久,他似乎更想抚慰这些伤心的苦人儿,却不知应该从谁开始、如何拥抱。我慢慢地走过去,学着,像其他的犹太人,把额头放在残破的石头上。不知道为什么,内心中的迷茫与波动消失了,剩下的是安静与清澈,我不是基督徒,更不是犹太教徒,或者被感染了吧。据说,犹太人的虔诚程度是以帽子的大小而定的,去哭墙必须戴帽子,因为不能用头顶直接面对天上的神。哭墙旁大声念经的人,大体上的帽子都非常地大,甚至有些还有很好看的羽毛的边。
离开哭墙的时候,雨已经停了。天阴蒙蒙的,就像哭墙旁的断壁残垣。哭墙,本叫西墙,是犹太教两度兴建,两度毁坏的圣殿的西面的墙,只是50米的这一段能用来诉说与祈祷,而其它的部分,依然是当年被毁坏的原状。或许历史就应该这样,不用粉饰,不需记载,只是呈现。在学习穿越“评判、嘲讽与恐惧”后,人也应该只是简单地呈现这个当下,似乎可以做到曾国藩所说的“过去不恋,当下不乱,未来不迎”了。



游学 | 观察 | 分享

微信:宇观未来
在游与学中发现自我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宇观未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