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自称“清华学渣”,却成为斩获“雨果奖”的科幻作家!

 

看起来,郝景芳是个十足的“学霸”,但她却自称“学渣”。...



来源:全球趣课堂(ID:quketangTV)



北京时间

8月21日上午

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举行,中国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2015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

雨果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而设。它和星云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颁发)被称为“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今年郝景芳的竞争者中,斯蒂芬·金的名字赫然在列,要知道后者可是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被称为“美国科幻作家之父”!
  ◆  ◆
郝景芳
1984年生于天津,22岁时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两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但理科出身的她,后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读博士。她热爱写作,曾是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02年),但她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科幻题材,而非青春文学。她甚至放弃了被保送北大中文系的机会,而是参加高考,考到了清华物理系。
  ◆  ◆
看起来,郝景芳是个十足的“学霸”,但她却自称“学渣”。今天的深度长文,我们来寻找原因。她的理想是做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但到了清华读了本科、硕士研究生过程中,觉得“清华的大牛实在太多了”,她大学四年压抑到极点,称自己为一位“幻灭者”。最终她或主动或被动转到人文社科方向读博士,同时在科幻作家方向越走越远。

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努力去探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纠结与痛楚、理想与笃定给我们的启发。今天我们关注郝景芳,我们先来读一下她在昨天雨果奖颁奖典礼上的获奖感言,然后从5个维度,来分享她为何自称“学渣”,以及背后学习方法及兴趣探索方面的故事吧。

昨天她的获奖感言:

“对我来说,获奖并不是完全意料之外。实际上,刚才我还在考虑自己去“雨果奖落选者”派对上的样子。获奖者派对,落选者派对,我都不知道自己更期待哪一个呢。

科幻作家很喜欢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不管好坏,是幸运还是不幸。他们会讨论采取什么战略应对外星人等等这样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说,他们生活在无数平行宇宙之间。在《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中,我提出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着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我也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的: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1、获奖的《北京折叠》只花了三天写完:好的作品未必一定要精雕细琢,但一定是厚积薄发。



一般一个人的作品获得一个国际大奖,无论是真实经历,或是媒体渲染,很多时候都会用“十年磨一剑”等情怀牌,来描述Ta成功的不易。而于郝景芳来说,她毫不讳言,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其实是她2012年的时候,花三天时间,连载在清华水木BBS上的。

但如果就此说,她的获奖靠的是“运气”,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如上文所述,她热爱写作,笔耕不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也是最最主要的,她是一个非常用心生活,而且有自己独立见解的姑娘。2011年的时候,有一次她接受她的学弟、清华科幻协会会长的采访,她这样说:当我看一本书、一部电视或电影的时候,每一个点子或故事,我都会想,如果让我来写,我是否会写出不一样的故事,或者换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讲同一个故事。

2、“我真的是一个学渣”:不是每个清华学子都叫学霸



现在的互联网上,“学霸”“学渣”等成为高频词汇。如果粗看郝景芳的简历,清华大学美女、从物理学硕士到经济学博士,知名的科幻作家......只此三项,就已被众人立马判定为金光闪闪的学霸、学神了。这或许就是现代社会“标签化”的写照吧。好处在于一个榜样标本能够迅速被传播,激励更多的人;坏处就在于,它把一切的过程给简化,甚至忽略了。

郝景芳自称“学渣”,源于她为她的一个清华校友组织写的一篇自述文章中,她对于大学时代自己彷徨的回忆。她倒是上来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清华觉得自己是学渣,至少我自己一直觉得。成绩可能不是最差的,但是感觉就是很渣。”

整个大学四年,她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低,对自己越来越失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期许太高太高了。她9岁时看《十万个为什么》,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也是她坚持考入清华的原因。另一方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清华的大牛太多了。她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自己之前众人眼中的优秀形成了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与压力 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大一第一学期力学考完试,整个人都不好了,觉得大学生活怎么是这样的。后来持续追赶、奋发向上、努力自习,追到了大二考数学物理方法,考完就哭了。我去,这还不如大一呢可肿么破。

我当时考完试跑去抱助教大腿,想装可怜蹭分,助教给我一张同班同学的满分卷子,那整张卷子那么干净整洁,写满了云淡风轻的潇洒,给了我极大震撼。那就是自我感觉最渣的时刻。

大学里,这种碾压的次数太多了。本科的时候,偶尔鼓起勇气找班里大牛问一道怎么都做不出的题,大牛实事求是地说:这道题我觉得比较简单,你看看讲义吧。问题在于,人家不是装逼,也不是藏着掖着,是真的觉得太简单了。

非常不巧的是,那段时间,郝景芳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经常跑医院。而医院是个负能量集聚的地方。所以她在清华本科的几年,实际是过得最压抑和痛苦的几年。自称“学渣”虽然有自我要求严格的意味(真的学渣,可能从没意识或不承认自己是学渣),但至少与众人眼中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考入清华等“美学女霸”的风光,是完全不搭的。只是,还是那句话,人一般注意结果,忽略过程。哪怕今天她获得了雨果奖,也未必有太多人关注她过往的纠结与挣扎。但这个过程,对她今天的成就,却是至关重要的。



3、唯一的自我拯救之途,不是无限制思索,而是行动,马上行动



郝景芳在写过一篇名为《癫狂者》的小说:一位一直成绩优异的男主人公开始怀疑自己的成功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操纵和监视所得,因而陷入焦虑与癫狂。她在小说中详细记录了心理咨询师的治疗过程。

实际上,写这篇短篇小说,甚至写这种类型的系列短篇小说的背后,是郝景芳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一种投射。她事后想想,说自己“预期的高度可能是爱因斯坦的高度”,“达不到,就会陷入幻灭”。

在大学本科时代行将结束的时候,她是一个“幻灭者”,也是一位“癫狂者”,前者有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是一种静态心理的形容,而后者呢,写满的是疯狂与焦虑,是一种动态的写照,那就是:不甘心,不管怎么折腾,一定要找到出路,找到答案。

今天的郝景芳回忆过去那段痛苦时光。她的忠告有两条。

一是,千万不要给自己背负太过沉重的枷锁,“人一旦做每件小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那就什么都无法做成了。于是更崩溃。”她说。

这让人想起刘佩琦和王志文主演的电影《和你在一起》,里面作为音乐老师的王志文,对刘带过来投石问路的养子(当年被捡到时身边放到一把小提琴,被视为亲生父母希望这个婴儿长大后学琴的标志)说了一句话:不要一想到你妈就拉(小提琴),一想不到就不拉。

二是,不要闭门造车式地思考人生,而是应该走出去,干起来。对于处于这种自我困境中的人,对他说“你很棒”无济于事,因为他不相信廉价恭维;对他说“放弃也好,想开点”更无济于事,因为那样他会加重自我贬低。郝景芳说,“实际上,当人进入内外交困的气馁状态,唯一的拯救路径不是无限制思索,而是行动,是某种一小步一小步让自己可以动起来的事。不管方向是不是最佳的,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有一点一点的改善,就是心里重要的能量来源。”

她是幸运的,她找到了出口,那就是继续写作。2006年开始重新提笔写作。至今整整十年了。

4、用心感受生活,一切细节都能够成为灵感的源泉



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大概在 22 世纪,北京空间分为三层: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小说里并没有激烈的冲突,老刀为了给人送信,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二空间,又来到了第一空间,之后带着第一空间的回信又回去了,这里面没有生死抉择,也没有天人交战,老刀路过的,都是平凡的事情,但这种平凡让小说显得真实,显得不寒而栗。这本书有可能在中国大陆无法正常出版。

是的,不像大家认为的科幻电影里,未来世界一定是机器人、外星人的花式集锦。郝景芳与众不同的风格是此次获得雨果奖的重要原因。

当然,她的小说完成后,投给过主流文学杂志,几乎没有意外地,她收到了多次退稿。



5、找到自己的兴趣太过重要,不到轻视那些原有的禀赋



到此,她的心路历程大家基本看到了:一个从小喜欢科学,立场当一名科学家,但有一定写作底子和天赋的小姑娘,考上了清华物理系,眼看离自己成为物理学家的理想又近一步,但是彷徨与纠结,抽丝剥茧之后,发现其实自己很难实现理想,但不能真的当一位幻灭者,但又要找到出路,于是重拾写作,却意外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潜能其实超出自己,也超出包括著有《三体》的刘慈欣等大家的想象。

找到自己的兴趣太过重要。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越早越好,这个过程最好是主动探寻,但也不要忽略自己具备但却不以为然的禀赋,而去设置和争取一个别人眼中的成功标尺。

今天郝景芳成为国际关注的科幻作家。相信她自己也不愿意用“成功”来形容自己。于她而言。这是过去10年坚持创作的一个小高潮。也是未来10年的一个全新的开始。她的故事,值得所有在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和孩子一起寻找兴趣和挖掘潜能的家长朋友们,仔细咀嚼。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人民数字


    关注 人民数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