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营养师?

 

国内洋奶粉频频涨价,众多父母大呼养孩子不容易的同时,依旧争相把货架上昂贵的洋奶粉纷纷投进购物车里...





国内洋奶粉频频涨价,众多父母大呼养孩子不容易的同时,依旧争相把货架上昂贵的洋奶粉纷纷投进购物车里。货架上的售罄标签显示,洋奶粉价格飙升并没有吓退消费者,个中原因很简单,没有哪位父母愿意养出个“大头婴儿”,孩子的健康胜于一切。

是的,孩子的健康胜于一切,任何父母都会不惜任何代价地给孩子补充营养。只是,既然你如此在意孩子的生理营养,又怎能拒绝给孩子补给“心理营养”?

你觉得这是危言耸听的话吗?笔者告诉你一个课堂上的实例:

某夫妇两人育有一女,今年1岁。因工作繁忙,孩子母亲将女儿交给了自己的妈妈养育,一星期只能见孩子一次,其丈夫半年里只能见孩子几次。最近这位母亲发现女儿很好吃,每天都进食很多食物,而事实上,一个1岁的孩子是不可能进食那么多的。

林老师说,0~3岁的孩子只能根据天然的需求而索取,也就是说,他们的一切选择都出于本能,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心理营养”,必须在其他方面,例如是生理营养上摄取更多--即使生理营养无法代替“心理营养”,但孩子还是会不断尝试。

这就好像人类在沙漠步行多天却滴水未进,在他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杯毒水,他知道那是毒水但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喝下去。因为这个时候,他宁愿相信那不是毒水,又或是喝完再寻找解药,身体的饥渴让他不能拒绝进喝。

这就是本能,孩子亦然。

当然,并不是只有父母才能给予孩子“心理营养”,只是,他人必须付出比父母多几十倍甚至是百倍的努力才能达到父母所做的效果。

那,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林老师提出了最基本的四点:

 一、无条件地接纳

无可否认,你是爱你的孩子。就算他们爱玩电脑玩得天昏地暗,爱跟你作对,不听你的意见,这都毫不妨碍你对他们的爱。然而,你有没有无条件地接纳他们?接纳他们的缺点,接纳他们常惹你生气,接纳他们无法成为你心目中的完美孩子?

林老师笑言,男人找婚外情人不需要对方多年轻多貌美,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因为被完全接纳而愿意发生这段感情--一个女人说包容你的一切,不介意你不会离婚不介意你事业失败不介意你不说甜言蜜语,且不论这真假,然而较于家中妻子的不理解、埋怨,这个女人是不是更吸引?

成人都如此,你怎能要求孩子能接受你不断地说爱他却因各种理由而推开他?又怎能希望他的“心理营养”满满的?

 二、把孩子当做是生命的至重

一位1岁半的孩子很黏妈妈,当爸爸把他逗哭以后,他一定要妈妈打爸爸才会停止哭泣。还会常常拽住妈妈的衣角,一定要坐在妈妈大腿上。

这些常见的现象都是孩子向我们透露信息:他要成为妈妈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妈妈爱爸爸,但是妈妈最爱的应该是他,所以孩子的确是在跟爸爸争宠,同时也在寻觅一种安全感。孩子的能力太薄弱了,“心理营养”要每天都浇灌得满满的才安心,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营养比得过生命至重的爱?

林文采老师说,孩子0~3个月时最需要的就是生命至重的爱,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得到足够的这种爱,在日后的成长就有足够的自信。

三、给孩子安全感

在课堂上,有学员发问:孩子都8岁了还总是咬毛毯、孩子一到停车场就哭泣、6岁的孩子毫不节制地进食食物、20多岁的孩子有不断搓手的习惯……

这些行为动作,透露了孩子在儿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而表现出来的焦虑、紧张、不安。4个月到3岁大的孩子最需要安全感,只有处于安全的环境,与安全的人待在一起,才利于给孩子补给“心理营养”。

林文采老师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如:

“你怎么那么笨!”(伤害孩子的自尊)

“你看,你都不跟阿姨打招呼,多丢人!”(不是孩子丢人,是你怕孩子丢你的面子)

“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哦!”(恐吓孩子)

有些话是一定要说的,如:

“宝贝,你做错了这件事,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很爱你的!”(对事不对人)

“孩子,我想你能够处理自己的问题,如果你需要帮忙,我在这里,但是由你决定是否需要我的帮忙。”(信任与支持)

而我们,回过头想想,又对孩子说过了什么话呢?

四、给予肯定、赞美、认同的言辞

孩子最理想的“心理营养”补给状态是:主要在父亲处获得认可肯定,主要在母亲处得到安全感。

孩子在4~6岁开始形成自我,他们主要从父亲那里形成价值观、自我概念和性别认同,于是父亲肯定、赞美和认同的言辞就尤为重要--当然,不是只有父亲才能做,母亲也可以,但也许父亲说1次母亲就得说上个20次。

表扬孩子要遵循两个原则:放大做得好的,如果不太重要就忽略做得不好的;表扬要具体且不要随便加上“希望你以后再接再厉”的语句,这样的表扬太容易打折了,孩子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然为什么还要再加油?

是的,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快,我们在拼命往前赶拼命“加油”的同时也许逐渐忘记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再加之由于我们父辈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自身的“心理营养”也许根本就不足够,这个社会患有严重的心理营养不良,于是我们给自己找了个借口:不是不想爱,而是无能力去爱。

真的没有能力吗,没有能力为什么不想方设法提升呢?

埋怨父辈吗?他们在有限的资源里已经做到最好了。责怪自己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过去便让它过去吧。

如今我们已是成人,何不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然后成为孩子的“心理营养师”。也许,走进萨提亚的课程,你可以找到答案,找到属于你的能量,找到引导你通往“心理营养师”的路,就为一个目的,就像鲁迅在其日志里说的--为了孩子!

现在,面对着一个孩子,你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呢?


王兴鹏
受大家欢迎的心理公众号 








-------------------------------------------

关注中国家庭教育,关注壹加老师,

扫描二维码或微信公众号查找“王兴鹏”

学做卓越父母,培养杰出孩子,构建和谐家庭


    关注 王兴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