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会  生活小记

 

在炎夏品读清凉。...



点击上方“浙江交通作协”可以订阅哦!

 ◆ ◆
日常


 孙建宁


当下,扇子好像已越来越少有人使用了,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在年轻一辈中更是难觅,难道这扇子已成昨日黄花?


一把小小的扇子,无论折扇、蒲扇或团扇,用来降暑,或以寄情;无论是作为寻常百姓防暑散热之物,还是附庸风雅填诗作画,风花雪月,乃至说书艺人常用之器,以及作为舞台艺术道具等等,扇子都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物件。可扇风,亦可图文以载道。汗水一边淌,清风一边扇,知足常乐补不足。

曾几何时,扇子雅俗共赏,不可或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会用到扇子。当然,扇子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有的意境深远含蓄,留白扇面可供文人雅士舞文弄墨,过去的文人或手执一把折扇作动态的装饰,以承载或传递情感,甚至于作为一件小道具等。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夏季以扇相伴的日子或早已成为过去时?灼热夏季,驱暑有电扇、空调,这小小的一把扇子已落得可有可无了么?

在这个火红的暑天,您是否依然还会手执一把扇子让自己凉快一下呢?此时此刻,爱想象的我,突然眼前浮现出一位恬淡素静的寻常女子——在一处植有瘦竹的明堂一侧,娴雅入座藤椅,轻摇折扇之画面跃然纸上,想象着那画中人是否就是那个时候的你?灿烂如夏,朴实无华,此番场景对很多人而言,早已渐行渐远。

扇子的消失,代表着一种日常生活形态的远去。
 ◆ ◆
行记
漫步西溪  丁佳莹
去过西溪湿地四五次,每次都是不同的进入方式,因为想要一天走遍整个西溪湿地是不现实的。寻找合适的节气,在不同的入口,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美景,每一次都是新的体验。

最初是游客模式,从周家村入口进入,随着人潮人海,体验古镇一把抓的套路游玩。比如福堤,这里有一个蒋村慢生活街区,聚集了江浙创意餐厅,晚一点来还有酒吧街的音响声,附近学校来这里跑步的年轻人很多。再比如,从西溪天堂入口进,则是悦榕庄等五星级酒店,还有几个比较适合家庭聚餐的露天阳台餐厅。

最美妙的一次,是秋冬时节,从秋雪庵进入,买了套票划船游览了整个芦花湿地。渔舟唱晚,蓝印花布和船上的茶歇点心,以及晚霞之下摇曳的芦苇荡,让人心生空明之境。

另一次从龙舌嘴进入。走路渐入湿地是一个绝妙的选择。一路上你会发觉许多果树的果实长出了雏形,还有离开主路的生态小径,简直就是西溪湿地的“哲学之道”!这条小径,在刚刚进入龙舌嘴桥的路口就可以拐弯进入,出口则是寿堤的茅屋,途径寿堤,距离洪园就不远了。

主要来说说龙舌嘴入口的生态小径。

小径人稀。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初生的桃子,将熟的桑葚树,还有等待秋实的扁柿树。广播里放着轻音乐,湿地树林之间偶有白鹭,或者长尾的喜鹊飞过。身处幽境,让人热爱自然,对生命的灵动会更加好奇并充满希望。

途径寿堤,有一座步云塔。塔矗立在东关荷塘之畔,寓意是步上云梯,登高寄远之意。母亲原本不想登塔,等到站在高处眺望整个湿地,才惊觉高处瞭望之畅达。清风徐来,水波在游船搅动中更加深黄了。

在高处饱览了湿地的风景,走下曲曲折折的木梯,塔下有阴凉的凉亭靠椅,许多学生在此写生休憩。不久,这里又将建成一大批民宿。在去往洪园的路上,路过不少民宿工地,大多是泰式日式杂糅的休闲风格,令人神往。周末时光,如果可以在此住上一晚,消磨一个无人的清晨,和游人退散的傍晚,才可以领略最放松的湿地。

湿地让人最为惊艳的要数洪园那阔大无比的花园。

我们在池畔树荫下休息,看了许久的小鱼。池水清澈见底,不比苏州园林肥硕无比的锦鲤,只要有游人投掷鱼饵就蜂拥而至,这里的小鱼身材苗条,游动起来灵动快活。没什么人的地方,连鱼都自在了许多!

离开洪园,沿途有许多古建筑。古戏台之上有越剧表演,不远处都是各类影视剧的取景地,有人在绿篱墙下拍摄,四季花海边上的蔷薇竞相争艳。一条十二生肖长廊,造型古朴,像是汉唐之前的石像作品,每个生肖边还配了一个锣。想来,西方人是用12星座定义人格,而我们是用12生肖,这样算下来,西方还有星盘和12宫来分析命运,我们则八字五行。其实古今中外,殊途同归罢了,只不过是图个乐子。命运若不可更改,倒不如去享受春光,珍惜当下了。
 ◆ ◆
乡情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方海清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每当有电话来时,我都会让这首铃声多响一会。只身在外,一听到这首儿歌,立时会怔怔地发呆,回想起儿时的光阴。

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当然是外婆家了。那时,窄窄的田塍路,两边是稻田。母亲把我往三轮车斗里一放,就驮着我摇摇晃晃地穿行在稻花香里。春天,油菜花盛开,满眼的金黄。我抱着母亲的脖子,眯缝着双眼,听着满世界嗡嗡的蜜蜂飞舞声,任由阳光把我们晒得满面通红。

母亲小心骑着,遇到大坑小洞,要下来推着走。有次遇到一个坑,她想借力一下冲过去,结果车一斜,轮悬空,母亲慌了手脚,惊叫着连车带人翻进水田,等把我抱起,已是全身湿透,乡亲见了,费劲把车子推了上来。外婆见了我娘俩这熊样,心疼极了,一个劲地责怪母亲骑车不小心。

印象里,去外婆家还得过条小河,上有一座三十多米长的小桥,桥面由三条尺把宽的长石板铺成,石板与石板之间还留有缝隙,走在上面,脚底让人发慌,我是怕往下看的,两边又无护栏,久了会让人发晕,生怕自己掉下桥去。

有一年秋收,爹爹帮外婆收割完稻谷,晚饭被外公多灌了点酒,满嘴胡话,母亲见了很生气,拉起我就回家。爹爹在后面跌跌撞撞追了来,可一上了桥,就吓得趴在石桥上,哭喊着母亲扶他过桥。母亲是个要强的女人,任由爹爹千般哀求,就是铁石心肠,不理他,远远地在对岸看,嘣出一句:喝不死你,淹死你。当时我说:娘,那可是我爹哎。母亲却说小孩子不懂,我让你爹长记性。爹也沒法,边骂母亲边爬过桥的,当时看见的乡亲还挺多的,爹那个羞呀。

多年之后,母亲还老拿这事挤兑爹爹,爹傻傻一笑,骂一声那桥……

不过这桥还真出过人命的,我记忆特深。

八岁那年,我已上学堂,星期天在外婆家游玩。下午我呆呆地望着石桥,等着母亲接我回家。一女孩骑车过来,歪歪扭扭地在桥上骑着,车轮好像卡进了缝隙里,车子一下翻倒,伴着一声尖叫,掉进了河里。河水很深,当大人把她捞上来时,已没了呼吸,脸是紫黑的,就放在桥头。我只看了一眼就再也不敢看了,空气里满是死亡的气息。

打这事后,外婆家我是很少去了,一到桥头,满脑子都是那女孩恐怖的脸蛋。桥头的那块石碑,在我看来像块墓碑,让人心悸,我开始厌恶起这石桥来。

后来,学校越读越远,寒暑假时,母亲总要提醒好几遍说外婆想你了,我抵挡不住才骑上单车,颠跛一阵去看下外婆,而外婆总会老早站在桥头等我,笑嘻嘻地站在那,叫我从车上下来,推着走。而我也顺从她的话,走近时,发觉外婆白发已是不少,背也佝偻了些,心里有些不忍,鼻子开始发酸,把头别了过去,看起了石桥,桥啊桥,你何时才能不让老人担心呢?

又三年,我去了县城读高中。村里与县城通了客车,往返方便了许多,不用再让母亲骑车载着我,从石桥上路过。2000年,我正备战高考,难得回趟家,这天外婆老早赶了过来,一见我就装着很生气的样子,骂我没良心,说带外孙不如带脚后跟。我低着头惭愧至极,任由她骂。外婆忽然开心起来,说有重大新闻,看她红头满面的,都很期待,她说小河上要架一座新桥了,挖机都开来了,母亲听了连问真的吗?兴奋如初嫁般。

秋天,桥造了一半,我特意跑去看外婆,顺便再走走老石桥。这年冬天,寒假归来时,新桥已建成,外婆拉着我特意走了两三回,边走边问我这桥还可以吧。我点点头,这桥确实宽阔,两辆拖拉机都可以并排开了,边上还有龙纹护栏,漂亮坚固。而原先的石桥已被封堵,就像一位老者退休赋闲一般。心中忽然腾起颇多感慨。

四年后,当我再次回家时,惊喜地发现,村里已铺上了水泥路。进得家门,母亲正陪着外婆打麻将呢,我叫了她们,得到的回应只是“嗯嗯”声。外婆已满头银发,戴副老花镜,她忽然想起什么,站起来说不打了不打了,回家做饭去了,不然老头子要骂死的,也不由得我拦,骑上三轮电动车忽的一声就走了……

后来,我在北方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不由得思乡。还好现在有了微信,你看这母女俩现在正为抢红包吵得翻了天,我这群主就一劝架的,我说外婆外孙想你了。沒多久,一张图片就发了来,是她们母女俩在石桥边的合影。

看着这张照片,往事涌上心头,眼睛忽然湿了一下。


在这里,品味交通的另一面,
或文艺、或疯狂、或草根、或高大上……
做最好玩的交通微信。

责编:董小姐


    关注 浙江交通作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