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修身篇(11)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东汉)张衡《应间》解读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在道...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东汉)张衡《应间》

解读

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在道德品质上应该用同一个标准衡量。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比较关注仕途升迁、官级大小,而对立德、立言、立行则漠不关心。殊不知,身居高位而德不配位,位在要津而无所作为,不仅会伤害公共利益、贻误发展机会,最终也会殃及自己。“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常修自身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把做人的过程看做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础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做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古人讲的“德不厚者不可使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典

应之曰:“是何观同而见异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释义

早在汉安帝时,张衡就担任太史令,后来他离开了这一职位。顺帝初,张衡又回来担任此职。这引起了一些“间者”的诘难和非议:尽管你能叫三轮自转,使木雕独飞(三轮、木雕系张衡的发明),却免不了耷拉着翅膀落回老巢,你何不也调理调理自身的“机关”,赶快往高枝上飞呀?面对世俗小人的讥议,张衡作《应间》予以回答:“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夥(huǒ):多。意思是,君子不担心地位不够尊崇,而担心自身道德不够完善:不以收入不够高为耻,而以学识不够渊博为耻。对于高官厚禄,张衡无所求,他说:“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xī)肩。”《应间》体现了张衡一生不求功名利禄,为科学献身的坚定信念。



重积德,则无不克。

——(春秋)老子《道德经》

解读

道德的根源是良心,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违背良心,就是遵循道德、合乎道德。提倡道德、并不断积累道德的秘诀,就是不做忤逆良心的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有没有“良心”却大不相同。当私欲萌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昧着良心干坏事、丑事、恶事,但他们最终也逃不脱法律的惩罚。如果情操高尚、始终坚守道德,不违天理良心,就能战胜任何私欲,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倡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勤劳、节俭、宽容、奉献、诚实、守信、忠孝、爱国,也就是重积德。我们当铭记先贤的教诲,“吾日三省吾身”,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警、自励、自重、自强。





原典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义

重视积累德行,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在此强调积累德行所能达到的境界。“无不克”就是能克服一切、战胜一切的意思。一个国家物质储备富足,人民安定团结,领导者又精于筹划、目光长远,这个国家自然战无不克。这里的战无不克,并非专指战争,还指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不克,他必然高深莫测,人们根本无法揣摸他的深度和极限。



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古格言联(河南内乡县衙楹联)

解读

廉字打底、勤字当头,是做人处事,安身立命的基本坐标。为官不廉,就会为利益所惑、为金钱所动,那么所谓作为就会是乱作为,就会突破底线、超越法治、摆脱约束,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为政不勤,就会政怠宦成、无所作为。如果说贪污腐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罪行,那么这种懒政思维,则更加具有隐蔽性,更难以察觉,如同温水煮青蛙,从长远来看其危害不容小觑。不言贫而能廉,不怕苦而后勤,说到底还是要加强内心修炼和道德修养。

原典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释义

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在河南内乡县衙东账房悬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下联为: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内乡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 年),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扩建,逐渐形成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为我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内乡县衙有许多楹联、匾额,语言朴实,含义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和执政理念。这副楹联上联的意思是,真正廉洁的人,不会讲自己如何清贫;真正勤政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联的意思是,君子崇尚他所听到的善言,努力践行自己所认知的理念。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向来为儒家思想所提倡,是历代为官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真廉洁者,从不言贫;真勤政者,从不言苦。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才是为官之道。


    关注 中铁四局文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