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是一项“技术活”,你达标了么?

 

点击上方蓝字可加关注微信号:演讲与口才杂志幼儿版让您的孩子早说话·敢说话·好说话【关于演讲与口才杂志幼儿版】...

点击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演讲与口才杂志幼儿版
让您的孩子早说话·敢说话·好说话




称赞孩子也不是简单的事,可称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呢。那我就来支一两招,希望能帮到困惑的爸爸妈妈们。


Tip1:称赞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无须拘泥形式



很多父母看了德韦克的研究,觉得一定要夸孩子努力,不能夸孩子聪明。于是,很多父母夸孩子的时候总是拘泥于一定的句式,而且有些父母担心:“如果孩子确实聪明,他不怎么努力就考好了,我再夸努力,显得不真实,也可能会误导他。”称赞孩子,一定不要拘泥于什么句式,否则就会显得不真实。

美国心理学家所说的“努力”(effort)不是中文里面的“刻苦” “用功”的意思,而是体现了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的一种思路,即在这件事情里,你付出了什么。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很专注,你一直保持着热情和兴趣,你能积极跟别人合作等,这所有的“付出”就是“努力”。所以无论他是否轻松做到,是否最后成功,我们都可以去称赞他在这个过程里的付出,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欣赏和情感,这才是激励孩子的动力。

还有很多人认为,聪明、帅、漂亮,这些都不是孩子的功劳,都是遗传的,所以一律都不能夸,夸了会让孩子骄傲,就不努力了。我认为,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关键不在于是否称赞孩子聪明,而在于是否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即我前文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大宝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回家说:“妈妈,今天老师说我实在太棒了,不需要上一年级的数学,以后会有另外一个老师来给我上高年级的数学课。”我听到后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老师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万一他觉得自己聪明沾沾自喜,不好好学了呢?”后来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他非但没有不好好学,反而对数学越来越热爱,而且他也没有因为数学突出受到同学赞扬而沾沾自喜。

有一天他说:“妈妈,我以后要去上哈佛。”我问:“为什么啊?”他说:“聪明的孩子都去上哈佛。”我哈哈大笑:“那全世界那么多聪明的孩子呢,只有一个哈佛,不是每个聪明的孩子都能去哈佛。”他若有所思:“嗯,如果想去哈佛,我必须努力学习。我每年都需要争取进入天才小组。”我说:“那你就好好努力吧。”

通过这些对话,我发现,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认为:“是的,我很聪明,但是,如果我不努力的话,我将浪费我的天分,将来一事无成。所以,我的付出依然很重要。”这样的孩子,根本不会在周围人夸他聪明的时候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


Tip2:用心观察、真心欣赏孩子,给他适量适当的称赞



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度而不能泛滥,称赞也是如此,一定要非常小心、适度。我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称赞孩子。事实上,很多时候,在关系默契的家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心领神会的微微点头、一个小手势,胜过千言万语。珍惜我们的口头称赞,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我满足感。

有时候可以是客观的描述,简短不加判断的陈述:“我觉得你在这个作业上花了很多功夫啊。”让孩子知道你很关心他的努力和他的收获就可以了。或者可以问一些问题:“今天的比赛,你感觉你做得怎么样?”允许孩子自己去反思和决定他对自己的收获是怎么想的,怎么感受的,逐步引导他对“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功”这样的概念进行内化。

我和我家孩子往往不需要太多语言。有时候一个亲吻,有时候一次击掌,有时候偷偷晃一下大拇指,示意他们我看到了,我就会发现他们的脸亮了起来。

所以,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真心欣赏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称赞其实是很自然的情感表达,不需要一定的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患“称赞依赖病”呢?怎么可能仅仅为了得到他人的几句称赞而去迎合别人呢?怎么可能为了别人几句称赞而沾沾自喜不努力了呢?这样的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和欣赏,会被持续激发内部动力,而更加努力。

所以,称赞有方法,父母们不必过分担忧和焦虑,给孩子更多的爱与真诚,让他明白成败只是结果,过程的付出和收获是更美妙的事情,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成长,并健康地长大。




【关于演讲与口才杂志幼儿版】:

 


    关注 演讲与口才杂志幼儿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