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说“你的脉,号的蛮清的”是真的吗

 

脉象息至失常多见于各种心脏疾病,也可见于功能性疾患,在中医则每于惊悸、怔忡、胸痹、厥脱病证中见之。在脉象反映...



脉象息至失常多见于各种心脏疾病,也可见于功能性疾患,在中医则每于惊悸、怔忡、胸痹、厥脱病证中见之。在脉象反映上一般有两类不同的变化,一是脉象频率(至数)的异常,一是脉象节律(息至)的异常。这两类异常脉象,一般可以反映现代医学心律失常的特征,然而异常脉象并不能说明现代医学中心律失常的病理本质;不同的异常脉象,可能为同一类型的心律失常,而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可出现同一异常的脉象。因此,还不能从本质上将中医的异常脉象和西医的心律失常等同起来。这里着重谈谈异常脉象及其辨证论治的一些体会和脉象的临床意义。

脉象是通过切脉时得知脉动应指的各种形象,是临床重要体征之一。通常讲诊断强调四诊结合,也就是脉症互参,当然是全面的;然而切脉的“切”字,具有判断的意思,不应只作为按捺来理解。近代常有临床脉象被忽视的情况,更有援引古人曾有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的说法,乃成为对脉象采取虚无主义的遁词。须知脉象的动态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形象,通过医者手指的触按而得知。所以古人才可能在长期的实践中比较、归纳、总结出各种脉象,并逐渐形成统一的概念,绝不是主观的臆造。但在临床上,有时同一病人,经过几个医生同时切脉,每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怀疑者借此认为中医切脉是经验的产物,很难有科学的依据,这也是我们有些同志不重视脉诊的原因。

关于“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首先这一提法是不合逻辑的,胸中如能了了,岂有指下难明呢!胸中不了了,指下自难明。所谓“胸中了了”,就是将历代描述的各种脉象,通过形象思维,形成概念,还要在反复临床切脉实践中领会,自能逐渐明辨,这是中医的基本功之一。

关于几个医生的结论不同

一是由于有人并未在脉象上下过功夫,没有形象思维形成的概念,切脉时凭主观臆测;二是有些脉象有相似之处,如洪与大,弱与微,结与代,弦与硬等等,而对于浮沉迟数之类,就不会有不同的结论;三是还有些人从提出的病机及治法反推脉象,这就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了。由于脉象系触觉而知,不能有目共睹,在出现不同结论时,客观上难以判断是非,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脉诊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体会,切脉时首先要集中思想达到触诊的指头上,运用举、按、寻的方法,把脉象的形态,通过形象思维进行概括,从而得出概念。切脉的时间不能少于50动。在举、按寻的过程中,要注意脉的形体、脉管的弹性、脉搏的波动幅度、应指的充盈度以及来去的流速等,尤其危重病和疑难病,更要仔细观察。

关于切脉的意义

切脉并不能辨别是什么疾病,但在证候分析归纳中有重要作用,也就是有助于辨别整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正邪的胜负,从而掌握虚实的关键。所以对切脉采取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是主观的,然而鼓吹切脉就能知病的神秘主义学说也是错误的。

心系病证异常脉象的种类和形态

在一切外感内伤疾病过程中,都可以出现异常脉象。兹仅就心系病证异常脉象讨论之见下表:

心律失常一般脉象变化表



节律变化必伴有频率变化,而频率变化不一定伴有节律变化,但须注意其脉体大小及应指的充盈度,从而测知气血的虚实。

数脉类息至失常的出现,须辨析实热或虚热,阳亢或阴虚。

迟脉类息至失常的出现,须辨析气虚或阳虚或沉寒痼冷。

息至失常一般为心气虚或气血失调,或阴阳紊乱,甚至阴阳离决,但须详细了解病史及诊察病情,不可忽略,有条件的结合现代医学检查。

常见脉象息至失常辨治举要

心动过速伴有数脉、疾脉或促脉,从中医病机分析约有三:

(1)邪热伤及营液,心阴暗耗,心阳失潜。常见胸闷、心悸疲乏、舌红少苔或伴有发热等证,法用清心泄热,养阴复脉。药用连翘、元参、大麦冬、大生地、北沙参、川连、炙甘草。营阴虚甚心烦难寐者,加阿胶,配合珠黄散每日0.3g;有热,脉数甚者,加万年青10-15g捣汁冲入药内服;如频发促脉者,去川连、沙参,加山苦参15-25g,再加西洋参6g或皮尾参10g。

(2)心阴失充,心气不足,虚阳自冒,往往导致心肾失交或肝肾失调。常多见舌嫩红少苔,脉数或见促脉,法用益气通阳,养心敛阴,平肝潜阳。药用太子参、大麦冬、大生地、炙甘草、龙骨、牡蛎、淮小麦、大枣、川桂枝。如有虚烦失眠,加柏子仁;如烦躁易怒,脉兼弦象,去大枣,加元参;脉促者,加山苦参珠珀散。

(3)痰热忧心,神不守舍。常见心悸不宁,失眠多梦,思虑纷纭,胸闷头晕或有口干便秘,舌鲜苔黄,脉弦滑而数,或现促象。法用清化痰热,宁心安神。药用川连、竹沥、半夏、淡竹茹、茯苓、枳壳、炒瓜蒌、丹参、远志、柏子仁、炒枣仁、合欢皮。神烦思虑纷纭不已者,加珠珀散;便结者,加礞石滚痰丸。

心动过缓伴有迟脉或损、败脉,或结代脉从病机分析一般有四:

(1)心肾阳虚,阴阳失调,气血阻滞,运行无力。常见胸闷或痛,疲乏显著,甚则气沉晕厥,四肢厥寒,舌淡有苔或无苔,脉细迟或见损、结、代脉。法用温益心肾,通脉散寒。药用炙麻黄、北细辛、附片、参须、黄精、仙灵脾、大熟地、丹参、红花、炙甘草、参麝散。自汗,去麻黄、细辛,加桂枝、黄芪。

(2)中阳不展,心脉瘀滞或夹有痰浊。常见胸闷而痛,痛可彻背,心悸气短,神色欠安,舌黯或紫或有瘀斑,脉细迟或有结代。法用通阳宣痹,活血化瘀。药用川桂枝、薤白、瓜蒌、丹参、川芎、法半夏、红花、黄精、降香、苏罗子。阵发性胸痛者,配服苏合香丸;脉代者,加红参须,平时每晚服参归酒。

(3)湿瘀阻气,心痹而阳不化气,气不化水。常见胸闷气短,口唇紫绀,甚则下肢浮肿,头晕尿少,脉细迟而涩。法用益气化瘀,通阳利水。药用炙黄芪、党参、丹参、桃仁、川桂枝、白术、猪茯苓、泽泻、茶树根。胸痛者,加黄杨木;肿甚气短者,加红花、益母草。

(4)心之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常见胸闷心悸,自觉慌乱不适,头晕乏力或颈部胀感,舌多不鲜,脉呈散象,凡见散败脉,难杜根株。法用益气敛阴,调节阴阳。药用桂芯、炙黄芪、参须、大麦冬、大生地、五味子、肥玉竹、丹参、炙甘草、珠珀散。

上列诸法,系笔者习用的基本方,甚具疗效。第一类3方,每运用于脉率快而兼见异常脉象者,如心肌炎、过早搏动、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病证;第二类4方,每运用于脉率慢而兼见异常脉象者,如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病窦等病证。但须病证结合,辨证为主。有谓中医临床报导,多无重复验证之意义,关键就在于辨病投方,而不是辨证施治,例如《伤寒论》及后世名方,不论时病杂病,辨论明确,多有重复验证之事实。

注:

(1)珠黄散:成药有售,每支0.3g。

(2)珠珀散:珍珠粉,琥珀粉(1:2)装2号胶囊每早晚各服4粒,可连服半月。

(3)参磨散:红参粉12g,血竭粉4g,磨香粉0.6g,研匀混和,每次1.5g,蜜调服,1日2次,可连服3-5日。

(4)参归酒:红参15g,藏红花10g,当归15g,黄精15g,陈佛手10g,浸入大曲酒1kg,1周后开始服,每晚服10-20ml。


    关注 武当中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