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尺牍——信札

 

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尚锦轩 

本平台为各位书画爱好者提供书画交流‘、湖笔,宣纸的批发与零售专业机裱,可定制空白卷轴和手绢,价格优惠!谢谢关注“尚锦轩”公众平台阅读我给大家提供的书画知识。书画装裱联系电话:1516726038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一夜帖》,又名《季常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45.2厘米,用笔遒劲而精妙。内容为:“一夜寻黄居采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苏轼随信附寄“团茶一饼”,请季常转赠“王君”,以“旌其好事也”。此帖表现了苏轼恪守诚信的美德。



《啜茶帖》:“道原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安也。轼上,恕草草。”《啜茶帖》也称《致道原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道原的一则便札,邀请道原来饮茶,并有事相商。行书,22字共分四行。纸本,纵23.4厘米,横18.1厘米。其书用墨丰瞻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



《新岁展庆帖》,也是给陈季常的一通手札。纸本,行书,纵34.4厘米,横48.96厘米,共19行,247字,人多视为苏轼的杰作,岳珂曾评此帖为“如繁星丽天,映照千古”。其中涉及茶事内容有“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也。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季常家收藏一副建州木茶臼并椎,苏轼在大年初二写信派人去借,欲请铜匠依样铸造一副。恰好又有一闽人欲回闽,顺便让其认识一下,好让他回闽时给买一副回来。由此帖可知苏轼对点茶器具也非常讲究。



【北游帖】"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尉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此帖亦名《致坐主久上人尺牍》。行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五月二十二日。纵26.1厘米,横29.5厘米。



《获见帖》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纸本,纵27.7厘米,横38.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信札一则,书于北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六月二十八日。

释文: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馀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冉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



《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书于元佑四年(1089)。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五行,计四十七?字。28.7厘米×66.1厘米。释文:东武小邦,不烦牛刀。实无可以上助万一者,非不尽也。虽隔数政,犹望掩恶耳。真州房缗,已今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轼又上。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帖后有董其昌跋:"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新岁、人来)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释文: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候康胜。感慰兼极。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 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耳。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 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七日。



行書。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於海康相遇。不爾。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万自愛耳。忽忽留此紙。令子處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祕校閣下。六月十三日。



蘇軾一生輾轉流離,他在離開人間的三個月前,是為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四月二十八日,寫下了這封〈致知縣朝奉書帖〉,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絕筆。信中言到故友時隔八年後重逢的感慨,當時蘇軾正由儋州北歸途中,將至金陵,是蘇軾書寫給故友杜孟堅的信札,這封書信的內容是這樣的:「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辱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享康福。餘非面莫既,人回怱怱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二十八日。」信中的文字運用,情感真摯,簡樸率然。



扫一扫,即可加入尚锦轩公众平台!


    关注 尚锦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