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的老同学曾为宋任穷撰写“从乞讨卖艺到开国上将”传记故事

 

我的老同学曾为宋任穷撰写“从乞讨卖艺到开国上将”传记故事...



 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的原创

小浩和我是高中同级不同班的同学,虽说咱俩教室一墙之隔,但他却算得上是我当年交情深笃的好友之一。在我们那届的同学中,不乏学术界的文化精英,而他却称得上是一个做学问的人,而且是在中学时代便已初现端倪。

当时由于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冲击,全年级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的同学寥寥无几,而小浩又属于偏科的那类学生,他数理化成绩不咋滴,唯独对文史哲颇感兴趣,除了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回家后还要仔细温习和消化老师授课要点,有时还借阅很多课外辅导教材或相关书籍,他的晚自习常常要熬到深夜。

小浩性格内敛,为人稳重,平常不多言语,但很有思想主见。他的家境早年比较贫寒,加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所以生活负担自然较重,但这些却让他在同龄人当中显得早熟。作为一家兄长的他懂得节俭,也善于体察人意,平常为人处事温和而恭谦,说话不紧不慢很有条理性,办事也极其有分寸感。生活的窘迫非但没有使他沉沦,反而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

中学毕业,当时的政策作为长子可以留城工作,小浩因没有任何背景和过硬关系,就只能被分配在一家街道煤机厂当工人。那是他生活经历中最黯淡、最低潮,却又最能磨练意志的蹉跎岁月!早出晚归,整天和又脏又累的煤炭打交道,每天下班都显得满身疲惫和一脸黑漆嘛唔的样子。尽管如此,他丝毫没有丧失对学习的信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仍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单是读书笔记摞起来至少有一米多高,而且还在读书困顿的时候,用写毛笔字缓解疲劳,时间长了写的一手欧体楷书好书法。

七十年代后期,国家恢复高考,小浩的命运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持之以恒与勤奋好学使他终于获得回报,如愿考上了大学。读书改变命运现在看来不尽其然,可当年在他身上却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学毕业后他被安排在省社科院工作,尔后一帆风顺,潜心做他的学问,著书立说,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据同学介绍,小浩现为省党史办处长,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研究员。有资料表明,他居然从事党史、新四军史研究长达30余年,先后出版了专著不计无数,其中包括《陈丕显在苏南》、《陈丕显年谱》、《百年沧桑》等多部;合著《侵华日军在江苏的暴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苏北抗日斗争史稿》、《江苏抗日斗争史》、《江苏解放战争史》、《新四军将帅传奇》等十余部;主编、合编《江苏党史画卷》、《征程》、《江苏文华》等30余部,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或省级一、二、三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主流媒体上曾经发表了《宋任穷传奇人生:从乞讨卖艺到开国上将》的通讯报道,受到好评如潮。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回想当年那些与小浩相处的日子,其实在他身上就已凸显许多能彰显其优秀品质的生活细节:比如对老人孝敬;为人低调;读书的笔记本都是用废纸装订后再利用;穿的衣服有时是补丁摞补丁;出门游玩几乎都是步行来去;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是一辆刷过很多遍油漆的旧自行车。。。等等,这些至今仍值得我辈和后生效仿学习。相比之下,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的相对丰富,却让很多人的精神世界显得浮躁与极端功利化,甚至心存侥幸,潜意识里认为悲惨命运不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然而通过小浩的故事,我们却发现真正非凡的人,不仅可以克制住自己的惰性,还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情绪,更能从理智上排除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回想一下,小浩在煤机厂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如果不是以正能量的姿态应对当时的窘境,又怎么能在后续的生存发展上取得如此令人羡慕的成绩呢?正是平常善于积极地做好各种铺垫,才有可能赢得前途与事业的长足进步。相比于潜意识里的逃避,他更乐于选择勇敢地面对。

其实,每一个人现在所付出的,或者是所偷的懒,不会当时就轻易地显现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会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给你挂账,等到关键时刻,忽然一下子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有的人欢喜之至,有的人却倒霉透顶。

有一句说烂了的话,但却很实在:运是强者的谦辞,命是弱者的借口。很多时候,不是你运气不好,而是你连最基础的事情都没去做和做好,最该付出的都没付出,然后还在那里幻想着能否侥幸混过去,能否瞒天过海。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多做,多想,多读书,少怀侥幸心理,少将自己一定要做的事情押在一些小概率事件上,你会发现,生活会对你宽容很多。至于小浩,他不是特例,也不是先例,他只是茫茫人海中显得耀眼的那一粒。。。

附:“小浩”在新四军研究会报告会上做学术演讲(影像资料截图)
亲们,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哦!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关注 二泉映月听松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