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学国学:《千字文》——知天文识地理之一年四季

 

正文:hánláishǔwǎng寒来暑往qiūshōudō...

正文:
hán   lái   shǔ  wǎng
寒     来     暑     往
qiū shōu dōng cáng
秋     收     冬     藏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其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业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约1.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约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气候变化。

天文学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黄道内的28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28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4.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



如何确定旱涝发生的地区呢?

这就要提到天文学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后世由此分支发展出占星术,那是另外一回事,与传统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来定四季,因为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8天,接近一个季度的天数,水星在天上转一圈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季度。因为它是太阳系的内行星,永远在太阳的左右摆动,所以很好观察。北斗星也是用来定四季的,这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璇玑旋斡"一句时再详谈。


一年四季的推移演变,是一个国家尤其是农业国家时刻关注的焦点,古人所谓知天文识地理,不是说古人能通神灵,而是古人掌握了星象学的推演规律,能够通过观察天象变化来推测地球的对应变化,这不是神仙故事,是科学哈。因为作为宇宙来说,它的每一个星体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星体的响应和变化,反映到地球上就是不同的气候变化和动荡。当然,古人能够掌握星象学的也是极少数,这与古天文学的知识复杂性和传播传承方式有关系。。













    关注 云山乡村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