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三小--视界】核心素养敲定后,校长怎样更好地落实?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出炉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快速“读懂”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身上。所以读懂之后,校长们最关注的便是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那么,学校是否应该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国家督学、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理解、转化,形成校本化的表达,而不是另外搞一套核心素养。校本化理解,重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校本化转化,重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校本化表达,重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彰显校本特色。

落实核心素养,校长要考虑哪些要素?



有人将学校管理比作烹制一道美食,事实上,让学生核心素养落地也是一种“加工美食”的过程:学生就是我们的顾客,学生未来的发展就是我们所希望呈现的最后的美食,而美食烹制的过程就是校长课程领导力“披荆斩棘”“熠熠生辉”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考虑定位,罗列已有食材

烹制任何一道美食的前提就是要查看自己拥有哪些加工的素材。一位校长想要让学生核心素养在本校生根发芽,首先就要考虑学校的定位和基本情况,如偏重学术性的高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显然和偏重应用型的高中有所不同,一所现代化高中与一所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

要想所有学校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好比让厨师用不同的食材做出相同的满汉全席,最后的结果无非就是形似神不似,这样就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2考虑需求,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意识

在服务行业,“顾客是上帝”一直是最高的标准,它体现的是“顾客需求至上”的理念。对学校来说,它所服务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对象就是为社会输送的合适人才,而狭义的对象就是学生。

学生主体性理念已经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因此要想让核心素养落地,校长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一方面,各种核心素养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强弱程度不同,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想要达到的目标也不同,因此对核心素养的具体需求也不一样。

3考虑未知,不当“只会做一道菜的厨师”

很多校长都会想到前面的两个因素,但对于未来的研究乏善可陈。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厨师不可能永远只用一道菜来服务一个顾客,他需要了解未来顾客可能喜欢的口味,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厨艺。学校管理也一样,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的变化和永恒的变革”才是唯一不变的事实。

因此,在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校长不能局限于当前,应该将学校置于历史的发展中进行考虑。

核心素养的转化有哪些途径?



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仍然过于“上位”,因此校长在学生核心素养、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成长三个维度之间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枢纽角色。

校长最直接作用点就在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而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完成课程方案设计,则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要做好校本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衔接

新高考改革和课改的核心词是“选择”,因此学校需要开设足够多数量、足够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程来满足学生多样的选择。但是,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并不是拍脑门儿决定的,也不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开什么,只有以国家和地方课程为主干,向四周不断衍生的选修课程才是符合发展核心素养的选修课程。

另外,学校也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编排整合,打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通道,从而将核心素养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修习达到发展的要求。

2要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发开设课程群

课程群是指一系列具有相同主旨的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层次进行组合后的课程形态。

一般来说,优质的课程群有两大来源:一方面可通过挖掘学科内部或者学科之间的逻辑来构建专业的学科课程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或地区特色来渗透多门学科。例如,有学校就以西溪湿地课程构建特色选修课程群,将化学、生物、美术、历史、语文、外语等多门课程进行整合,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3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保证核心素养的有效实施

校长的职责之一,就是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这是促使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得以实施的必备条件。

校长需要借助社会企事业单位、大专学校、职业院校等外在资源为学生多样化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支持;校长也需要进一步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学科教室建设、教师专业化培养及学校文化建设等途径为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护航。

如果说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促使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最直接的方式,那么通过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学科的专业素养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不同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都有贡献,但贡献程度却不一样,因此研究学科的素养体系成为促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间接途径。我们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科学习方法、学科思维和价值观等四个层面,自下而上架构学科素养的金字塔模型,并借助学科课程纲要的撰写来规范学科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安排、考试节点建议等内容。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通过将学生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专业素养的途径更符合日常的工作习惯,也为他们开展各层次、各类别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校长通过构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综合评价”这一系列模型,能更好地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易操作化。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时刻激发学生的热情是保证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根本条件。“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这是学校育人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因此校长要更多地关注诸如显隐性课程的对接,要用学生喜欢和易接受的方式去搭建平台。


    关注 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素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