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文化的根基是文字”——龙协涛讲《国学素养积累与学术创新》

 

讲座现场掌声阵阵,国学教育深入人心,传递艺术气息,传递人文精神,推动人文素养,推动艺术熏陶……11月1日,长...

     11月1日,长安大讲堂第十一期《国学素养积累与学术创新》讲座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现场互动不断,收获磊磊。长安大讲堂是由科研处及各个学院主办的系列讲座,讲座以邀请国内外各领域,各专家为目的,来和广大师生进行学科上的互动和交流,为其带来思想上的盛宴。

本期讲座由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龙协涛教授主讲,我校新闻传播学院李清霞教授同其与谈,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主持。

本期讲座引发了在座同学的极大学习热情,现场提问声不断,同学们对国学和论文写作方面的讨论久久不息。
如何理解国学素养
       作为一个大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及艺术的气息是必要的,尤其是具有创作作品方面诗词歌赋的素养。龙协涛教授指出,当前大学生更应加大勤劳教育的培养。而勤劳教育更看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并且从学生如何发展来看待学习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学既能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龙教授通过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让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国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朱光潜先生曾说“不管学哪个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懂得欣赏诗歌,小说、诗歌等人文通识素养的提升。没有了这些,就会成为精神上的残废”。

尤其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更应当具备文学方面的素养。可以着重研究一些论文和创作性质的著作,比如关于新闻传播方面的规律的论文研究等。但是当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依然不能忽视科技产品,高科技的内涵依然具备艺术的感觉。
为何强调国学素养
       “天天听国学素养这四个字,没有国学素养,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真心写不出好的东西,在学习生活里还是很重要的。”许多同学听了精彩的讲座,他们纷纷点赞。

举例是龙教授讲座的一个特点。通过对平时高校教师发言中产生的文学上的差错,指出作为高校教师一旦缺乏文学上的熏陶和修养,在发言时候会缺少风雅性,对学生会产生误导。并且这种素养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
写作中的国学素养
        如何写出好的文章?如何让好的作品都能留得下、传得开?本期讲座通过大量的文字讨论、写作方法论讨论和论文题目的研究,加大力度向师生传授,从而使更多师生看到优秀作品的诞生,受到鼓舞、获得启发,发挥优秀文章的引领作用。

文字讨论涉及文字精到的把握,汉字的基本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汉字字义理解等。通过举例,说明中国文字的深刻内涵,龙教授认为“文学比生活更高,文化的根基是文字”的观点。只有掌握中国文字的特点,才能写出好的东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家园,是中国人的遗传基因,中国人的根基在文化。物质生活方面,是西化的,只有文化,是传统的。在文化上,应该相互学习,团结一致。文字的表达很难,理解很容易。说出了用文字表达和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懂得未必能够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好论文,实质上是语言的运用。

只有长期的训练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龙教授认为掌握了中文的特点,也就掌握了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上涉及创新方法、中国方法、综合创新、方法创新,用文学、经济或医学的方面来创新以及用不同的理论来创新等,并且不断从模仿走向创新。
实习编辑:赵怀赫

责任编辑:闫泽敏

西法大NEWS


    关注 西法大NEW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