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河山】王小燕 仲秋,在草堂

 

仲秋,在草堂沐着秋之骄阳,去杜甫草堂。  一直渴望一个人的独行。没有携带匆匆的行色,没有怀揣落寞的心情,我...



仲秋,在草堂




沐着秋之骄阳,去杜甫草堂。

一直渴望一个人的独行。没有携带匆匆的行色,没有怀揣落寞的心情,我只是来轻叩深深庭院里虚掩的重门,来寻觅秋阳里竹子的清香,来捡拾秋风里第一枚落叶,来拜谒先生孤独清瘦的背影。

跨进草堂的门,拾级而上。耳畔传来那首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筝伴奏下低缓的男中音抑扬顿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先生凄苦悲凉的境遇,但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令人欣慰的是草堂有了人文理念,草地上花圃里增设了音响设备,配乐诗朗诵,轻柔的背景音乐,先生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耳熟能详,在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浓浓的诗意。



亭台楼阁,庭院深深。草堂一派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同时不失曲径通幽、秀丽清朗。鹅卵小径含蓄地逶迤而来又曲折地绵延而去。漫步在青石小径,仿佛行走在千年的风景里。在曲径通幽处寻找先生散落的足迹,一缕诗心,穿越唐诗宋词。秋风吹来,修竹摇曳;秋雨滋翠,松柏生香;小桥勾连,流水萦回。幽静的草堂,种植着柏、竹、梅、樱、海棠等,似乎与先生一生清苦高洁的品性相得益彰。春日里,草堂姹紫嫣红,蝴蝶翩翩,蜜蜂嘤嘤。如今已是仲秋,繁华落尽,一大片芦苇头顶雪白的苇花,在秋风中摇曳。青青翠竹,苍苍松柏不改容颜。先生笔下的竹,长在庭院深宅,供观竹赏景的人怡情寄兴。那嫩绿峭拔的竹梢,高过深深墙院,也高过漫漫诗情。于春风、夏雨、秋阳、冬雪中滋生风骨,不以境移,亘古长存。又如琴瑟共鸣的君子,日日夜夜陪伴先生,如一缕轻抚的暖风,在碑廊下诗韵间流淌,在今人的追寻里回转。青青翠竹,以其清瘦的风姿,俊逸的神采,高洁的品格,滋长在岁月走过的山峦水畔,给先生寄存淡远的忧思,也给今人留下无言的诗情。在千古流传的词章里,在恣意徜徉的水墨间,轻轻讲诉他们苦乐与共的年华。



伫立于先生的塑像前,思绪纷飞。汉白玉雕像的先生,面貌清俊,神态逼真,眉宇间隐隐透出诗人忧国、忧民、忧君、忧物的忧愤,让人触摸到先生“穷年忧黎元”的广博胸襟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瘦削的脸,沧桑的面容,嶙峋的骨,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一袭青衫,似乎被同谷旷野朔风吹得衣袂飘飞。你的眼睛看向远方,似乎要洞穿什么,你在想些什么呢?是在担忧凤凰台上那只雏鸟吗?宽大的袍袖兜不住凛冽的风寒。我们虽然无法经历曾经的烟尘时代,但能够感悟先生的心灵。在同谷青泥河畔独自凭栏,在凄风苦寒中吟咏着平平仄仄的诗句,在他悲怆的诗篇里品读出先生济世报国之心不曾更改,在苦闷悲凉的生活里不诉消沉之音。他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



这是一座千年祠堂。历史走远了,但却让人们记住了一个漂泊流浪的诗人,记住了一个在悲苦和失意中挣扎了一生的诗人,记住了一个生前潦倒身后又荣耀的诗人。先生寓居同谷的月余里,经历了极其严酷的生活考验。他既无谷米又无钱财,只能采摘山上的板栗、橡子充饥。“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是当时先生生活真实写照。但他热爱国家和民族的赤子之心仍然炽热如火,创作热情没有丝毫减退,仍像一只啼血的杜鹃,唱出了一支支激情饱满,沉郁顿挫的心曲。留下了《凤凰台》《同谷七歌》《万丈潭》《泥功山》《积草岭》等诗篇。记山水,伤乱离,怀亲友,抒情怀。把几间漏风的草房留给同谷,把儿子的一具尸骨留给黄土,把一组千古名篇留给世人,继续南下去往成都。同谷,把心酸与悲苦赠予了先生,先生却把不朽与遗产留给了同谷。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草堂几度败落,又几度重建。而每一次的修缮都是在前一次基础上的扩充,形成了今天园林和古建筑相结合,既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的风格。然而,每一次的重新修缮都充满了文化的韵味,使得杜甫当年赖以栖身的地方竟成为后代文人们心中朝觐的圣土,成为同谷这块土地上靓丽的名片。



喜欢祠堂的空灵和宁静。带着淡淡的烟火,浅浅的禅意。在纷繁的物象里寻得心灵的宁静和淡然,将人间的清欢,品出一种无言的美丽。在清欢中,从容幽静,自在安然。虽是黄金周,却没有往日的喧哗熙攘。游人三三两两,脚步轻轻。或缓缓漫步私语,或徜徉碑廊聚精会神。在草堂,赏阅的是今时的风景,追寻的是古人的遗迹,安抚的是那颗红尘中微微疲倦的心灵。古典的雕花窗棂,掩不住今朝明媚的阳光。



缓步来到子美纪念馆,推开那扇厚重的雕花门扉,来到先生身边。先生高大的坐像,手握书卷,头戴唐朝双翅软帽,神情凝重。空旷的屋宇,没有香案,没有烛火,没有天下庙宇熙熙攘攘的善男信女,也就没有了欲望纷繁,也就没有纷至沓来的人间琐碎,也就只剩清净和空寂。也许先生本清贫如洗,无官无财,一介书生,而坐像前那仅有的一杯清茶已不知去向。朱红的廊柱风吹雨打支离破碎,似心底那道深深的暗伤。有一对夫妇,携带着男女稚子。清脆的嬉闹声在寂静的草堂响起,为草堂增添了活泼与生气。银铃般的童音在询问,这个人是谁啊?年轻的母亲回答:诗人!去给磕个头,将来会有才学。



夕阳西下。出了祠堂,大门口一拨外地的游客蜂拥而来。他们手握百元票不住地央告守门人:“我们今晚就要离开成县,让他们进去看看,不买票,只交钱。”那位守门人坚守原则。

迎着西天那抹绚丽晚霞的余晖,我一步步走出门槛,走下台阶。那些游客怅然而返,几辆车,带着尘土,一溜烟不见踪影。来路即是归程。无论是清静的悠然还是淡淡的惆怅,我都愿抒写下这一路的沉思和随想。


作者介绍

王小燕,甘肃礼县人,笔名梦妮。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新文学》、《作家报》等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5余万字。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散文集《豆豆花儿开》,现供职于陇南市成县交通运输局。


心在江湖

xinzaijianghu666

664103863@qq.com
力推原创,拒绝抄袭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心在江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