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师孙丽娟老师讲语文故事:名厨庖丁,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庖丁是课文《庖丁解牛》里的著名大厨,由于工作勤勉肯干,后来做到了御厨的水平。闲来无事,这个牛人跑去给大BOS...





庖丁是课文《庖丁解牛》里的著名大厨,由于工作勤勉肯干,后来做到了御厨的水平。闲来无事,这个牛人跑去给大BOSS文惠君表演了解剖大牛的精湛技艺,为此,文惠君在朋友圈里给点了两个赞。

一次赞: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再赞: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庖厨解牛的强大气场。只见庖丁手执牛刀,运足气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咔咔,三下五下,就把牛分解成肉是肉,骨是骨,甚至牛的血还未及流出。

庖厨一气呵成的娴熟技艺,竟伴随着美妙的音响,真是令文惠君叹为观止,佩服道:你的这手法怎么如此高明啊?啧啧,这真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深谙解牛技艺的“牛大师” 啊。文惠君感觉自己治下的本宫人才济济。

牛人庖丁不仅刀法好,而且口才绝佳。他擦拭牛刀,气定神闲,面向文惠君侃侃而谈解牛体会。

他告诉文惠君: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了技术层面。所谓“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的眼前“所见无非牛者”。刚出道的时候,我有点不甘心,认为一个宰牛的能有什么出息,就像北大毕业生去卖肉一样,初始,不甘心啊。由于业务钻研不够,我看到的这只牛就是只完整的牛,一只庞大的牛,如天狗吃月,不知从何下口,要做了它,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啊,技术不够熟练,刀法也就无从谈起。

到了第二阶段,“未尝见全牛也”。我已经把牛不当一只完整的牛了,我见到的是脱了肉的牛,由外及内,看到的是牛全身的筋骨脉络,我的脑海里装的是牛的解刨图。自己感觉解牛的速度变快了,原来一天解一头牛,现在一天五头牛也不在话下。

最牛的是,做到第三阶段,“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我已经看不到牛了,我闭上眼睛也能把牛解掉,而刀子一点都不卷刃。我看到宫里的技术熟练的大咖,每年换一把刀,那些刚入行的,每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的刀常常解到骨头,因此就很费刀。我解了几千头牛,十九年都没有换过刀,看,至今刀锋依然锋利无比。

文惠君说:丁,我服了You,你是我的一把好牛刀。杀鸡焉用牛刀,莫非就是说你嘛。

回到宫里,文惠君回顾了刚才所看到的解牛的一幕,又细细琢磨庖丁的“道”,感觉很有道理,如醍醐灌顶,他也总结了三点:

一曰“依理”,凡事要注意把握事物内部的规律。牛的生理结构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他掌握了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虽然牛和牛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

由此,无论宫内生活,还是治国理政,不也一样吗?如果了解、领悟了生活和治国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够把握社会和列国错综复杂的矛盾规律,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二曰“慎行”,虽然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优美和谐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构成了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可谓解牛刀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他“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依然说明在解牛之时庖丁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坚持“慎行”,戒骄戒躁,面对难解的地方小心谨慎出刀,注意力集中,动作轻微迟缓,这样才能保证在难解的地方庖丁的刀依然进出游刃有余。

由此,文惠君想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类矛盾,即使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了规律,但面对具体的棘手的客观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小心以对,才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难题,把事情办好,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目标。

三曰“藏锋”。虽然庖丁解牛技艺娴熟,炉火纯青,让旁观者享受了一次“音乐舞蹈技术表演”的盛宴,解牛后他左右四顾,踌躇满志,其得意之情状跃然纸上,但他依然没有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

难道生活中不应该也是这样的吗?人可以高调做事,但要低调做人,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才会成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免于遭受外界各方面的伤害,实现长足发展,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名厨庖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会带来我们什么启示呢?至少有三种境界。

一是“艺术境界”。

庖丁解牛过程的精妙境界,让人叫绝,蕴含深邃的哲理。掩卷遐想,我们作为普通的人民教师,从事着平凡的教育工作,但如果能将平凡的教育工作上升到艺术的层次,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一定不平凡了。

如果一名人民教师能够深爱着自己的职业,深爱着自己每天从事的琐碎工作,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门艺术,他就会投入更大的热情,精心雕琢,不断实践,积累经验,耐心品味,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它,完善它,如果这样,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和飞跃。

二是“授渔境界”。

今天的老师都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烂熟于心,讲起来如数家珍,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而学生却有时在具体的练习、操作过程中未能体现出老师教授的应有预期效果。

问题在于,教师如果只是把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储存器,而没有告诉学生储存器里的知识该如何保鲜、提取、运用。所以知识的讲授、传播再精彩也仅仅是课堂教育最基本的层面,就象庖丁的解牛表演。庖丁却并没有满足于表演展示,而是在在演示完以后还把自己学习解牛的经历、方法和体会告诉了文惠君。

联系我们今天的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感受告诉给学生,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规律, 这样我们的学子学习知识一定会事半功倍。

三是“勤于实践”。

文章中提到的“道”的三个阶段的演变自然少不了实践的作用,“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正是说明庖丁在掌握了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这一规律之后,勤于实践,反复练习,才能够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

教师在传授知识,教会方法、规律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将规律贯通运用,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到最后的一通百通、融合贯通。从这个角度教会学生学习,从这个角度学会如何学习,一定会赢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孙丽娟

编辑:瓦师新高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欢迎投稿。



作者:孙丽娟

教育硕士,资深语文高级教师,辽宁省三好班级班主任,大连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现供职于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院)中文教研室。在教育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奖。

觉得不错请点赞!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加入瓦师新高微信公众平台(dwsedu)


    关注 大连瓦房店师范学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