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谈十写:王辉&范凌》读书笔记之02

 

设计是发现,不是发明。...



范:马列维奇认为,没有一种事物是纯功能化的。比如椅子之所以成为椅子,并不是因为坐是那个样子,而是因为椅子作为物体捕捉了坐的动态,所以成了椅子。

辉:在这里,人和天花的距离就更接近了,并在逐渐地拥抱这个空间和被空间拥抱。这样的过程让我慢慢理解了这个美术馆的外部处理,也包括入口的处理,以及在这样被动的基地条件下,是怎样产生出了如此主动的形态。

辉:能通过建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体会到被塑造的空间中设计师的个人感觉,这就是我说的个性。

范:与其说是个性,还不如说是被个人化的空间。……这里所指不是求异的个性,而是个人化的过程。

辉:绝大部分的建筑设计都搞不清楚“主观”和“主体”。……(主体的)个人性是指个人的感觉,这是一个有感觉的建筑。你待在这样的空间里,会觉得是在一个生命里,或是在一个被生命创造的物质里。

感:个人理解主观的东西是个人排斥他人的一种对峙的特性,而主体性是能够容纳他人并与其他生命产生碰撞甚至呼应之后由他人的参与而产生的更精彩光辉的一种整体的感觉。

范:举个例子,我看过某名牌手表的广告,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一张海报,海报里的手表在橱窗里像珠宝一样展示,那么高贵,那么“不想被戴上”,像是在暗示:这只手表和旁边的手表没有关系。这种方式是在强调手表的个性;第二种是把手表广告和地铁的拉手结合——扶手下面的带儿就是手表的广告,每次乘客的手穿过那个带的时候正好把表套上去了,所以这个广告只有在手穿过去的时候才是完整的,乘客自己诠释了这款手表。后一种就是我所说的主体性。

范:另一方面是,这个好的空间能激发别人的主体性,激发那些同样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和你对话。你能保持自己的主体或者个人特征,对方也能表达他的个人特征,两个人一碰,常常会激发出更好的东西。

辉:我觉得对于一个艺术家,很多人事实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主义。

感: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触角,这个是比陷入主义的框框里更重要的,有时候是说不出来但心里明白,也不是完全说不出,有机会还是能慢慢说出来,但更多人可能是不想说了。

辉:第二,关心自己是什么主义有什么意义吗?我觉得没有。……如果说个体已经很强了,何必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最让我感到敬畏的实际上是个体。如果一个人,能用一下午的时间认真去画一条线,我觉得他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挑战力,是作为一个个体的我很难战胜的对象。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个性是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最强大的部分。

感:这一段讲的很令人振奋。艺术家的终极使命是表达自己独特的一面,前提是你能找到这个东西,它完全是属于你个人的体验、希冀、追索的表现。艺术家的漫漫长路不是创造,而是寻找,始终寻找一个自己的落脚之地。而这样的艺术,是无法被超越的强大。

辉: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些设计里凝聚了他很多个人化的空间体验,而不是机械化的处理。

辉:通过这种有弹性、积极的方式把人的情绪调动起来。这些手段并不是给人一种强迫感,而是把建筑的形态消融到人体的运动中。

辉:人必须要有一种非常主动的时代精神与使命感,才能真正地切入符合自己的角色中。

辉:这些作品只有妹岛、伊东本人才能做到,其他人做不出来。换句话说,如果要做这些作品,你只要把“自己”做出来就行。……安藤所做的,……不得不改变,因为他的作品一旦看清本质以后,就会让人感觉没那么玄妙。可是妹岛、伊东是永远打不败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个体。

回到刚才说的个体性,我觉得,真正能让人信服的还是个体,因为只有个体是任何人都打不败的。个体如果失去了个体性,就什么也不是了。

辉:第一,不管老师教你们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刻认识到老师教的这些东西的本质。因为只有建立起这种认识,你才能有个“对手”去打。老师教的东西基本是一种范式,学生应该与已有的范式作斗争,然后形成新的范式,这样才能把文明往前推动一步。否则,重复做一件事是毫无意义的。从艺术创作来说,所有艺术家的存在都是跟某种范式作斗争——他们是因为以前不存在才存在。艺术价值就在于破,然后立。单纯比较绘画技艺高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跟别人想的不一样,同时又画得好,才有意义。如果不知道“敌人”是什么,你就没法知道自己是什么,这也是学习的原因之一。

辉:设计是发现,不是发明。设计时是你主观能动性非常强烈,能跟整个天庭、宇宙产生共振的时候。……设计不属于个人,它属于上帝。


    关注 bambooatlarg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