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深泽直人

 

“有着能将复杂变成简单,丑陋变成漂亮,陈旧变成崭新的魔力,他可以亲吻一只青蛙而让她变成公主。”...





分 类:设计/工业设计

书名:《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

作者:【日】深泽直人 著

译者:路意

定价:199.00 元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作者简介}

深泽直人(Naoto Fukasawa)

Ø  世界顶级工业设计大师,著名创意&设计公司IDEO的最早期设计师;无印良品灵魂人物,现任多摩美术大学统合设计学系创办人兼主任教授,也是三宅一生基金会创建的21_21DESIGN SIGHT总监;

Ø  家用电器和日用杂物设计品牌“±0”(极简、Less ismore经典诠释)创始人;

Ø  在他三十多年的设计生涯中,其作品赢得了全球认可,获得五十多项国际大奖,美国IDEA金奖、德国IF金奖、“红点”设计奖、英国D&AD金奖、日本Good Design设计奖等。

Ø  曾为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做过产品设计,如Apple、EPSON、NIKE、SHARP、HITACHI、TOSHIBA等;



恰如其分的设计(Appropriate solutions)

在编排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灵感是如此多样。我知道,读者们希望获得一些行之有效的设计经验。比如,与设计师有着密切联系的特殊形式,设计中倾向于使用的某种材质,源自于创新流程的某种特殊技艺,以及揭示某种隐含的机制或者新现象,可能有的人还希望得到许多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但是,我的设计其实并没有这些统一的原则或者显而易见的延续性。有一段时期,我曾要求自己能够遵循“单一的设计思路”进行创作。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其实这种设计思路非常令人窒息。不同于以往在每一次设计中都引入“我自己的感觉”,我开始倾向于追求清晰的想法。可能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开始努力让设计恰如其分地适合于情景,即摒除自己所刻意强调的“我建议如此”的个人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让设计契合各方面的约束条件,从而让设计看上去非常自然。实际上,当我站在公众的立场,客观地确信最终用户有“希望拥有这样的东西”的愿望时,恰如其分的设计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我有种感受:设计并不是我所创造的,它原本就在那里,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将它呈现出来。

最终用户知道恰如其分的设计应该具备哪些不同参数,但他们并不能准确地描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类似于“希望拥有这样的东西”的模糊概念,并不能产生一个具体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当用户发现一个好设计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说“我一直都希望拥有这样的东西”。

无意识设计(Without thought)

1998年,我组织了一场名为“无意识设计”的工作坊,这也是我对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会如何处理事情的一次探索。从传统观点来看,设计通常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因此,“无意识设计”的概念对于设计师和外行来说都很难理解。在思考一个产品采用什么名字时,我曾询问过两位正好在日本访问的朋友,一位是比尔·莫格里奇(Bill o Mggridge),他是我曾经工作过的美国设计公司I D E O 的创始人;另一位是比尔·韦普朗克(Bill Verplank),他是新兴交互设计领域的先驱。我问他们:“当一个人进入房间后,发现地面上铺了瓷砖,但是没有伞架,他就把伞靠在墙边,把伞尖插在瓷砖之间7毫米的接缝里,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无意识行为。你会使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这种无意识行为的感觉?”他们都立刻回答:“无需思考”。“可以使用‘没怎么思考’吗?”我又问。“不”他们说,“没怎么思考的意思是不替别人着想,是一种不友善的态度”。的确,“无意识设计”就是这样。与此同时,我想象在一个大厅的入口处,距墙10厘米的地面上,有个相似的7毫米的凹槽,它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伞架。当访客进来时,他们自然就会把伞往墙上一靠,而雨伞的另一头就插在瓷砖与瓷砖之间的凹槽中。这样就设计出不同于传统圆柱形的伞架了。设计和目的都达成了,而物理的实体却消失了——这触发我举办了下一场叫做“设计消解在行为之中”的工作坊。

在这种去物质化的设计思考中,凹槽可以成为一个伞架,伞架也在字面上从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消解了。这些行为所具有的功能性,可能并不会立刻显现出来,但是当人们无意识地做出这些行为时,它们的功能性就会立刻明了。再比如,当许多人在同一个地方攀爬一条陡峭的山路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抓住一些树枝和石头。这些树枝和石头因此也被磨得越来越光滑,它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意识中的焦点,成了行为过程中的节点。我相信,设计就在于找出那些共同点,它们存在于美丽的流动、无需思考的行为和意识集中的交汇之处,设计师就是要去找到它们最佳的形状,摆放在那里。虽然今天许多人都向往有刺激的设计,但是太多的刺激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刺激,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有意识的关注,从而打断无意识的行为。在我看来,人与物之间无意识的、和谐的关系,才是“无意识设计”的最好表达。

书摘-2

Centre of awareness 意识的中心

我受邀为名为“再设计”的展览设计一个茶包。这个展览是由平面设计师原研哉负责规划并指导,由纸制品公司Takeo负责举办。展览的目的是再次设计那些我们已经熟悉的日常事物。我不会先设想一种材料再进行设计,如果我努力要达成的设计需要新材料,我也不会拒绝使用;有时候我也会考虑新技术。我选择技术和材料都是为了达到目的,但我从来不会把新材料和新技术作为我的设计之源。再设计人们都已经很熟悉的茶包并不容易。我下意识地相信,在每个人沏茶到喝茶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意识的中心。茶色正好,可以饮用,就是意识的中心,也是我们整个交互感觉的根本所在。无论你是在和人交谈还是自己在做白日梦,让你瞬间从“沏”到“喝”转变的是茶叶的红褐色。我在线绳的末端系上了一个半透明的指环,它的颜色是红褐色,足够浓的茶色。其实并不需要等茶的颜色渐变成指环的颜色之后才可以喝,也不需要知道指环的含义是什么。但是如果这个颜色代表了一种味道,而且是沏茶人谨慎表达他们对茶钟爱的方式,这就会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与其领略指环的功能,不如把它从线绳上拆下,将它送给和你一起喝茶的人。

Matching things with differentactions 为事物匹配不同的行为

我觉得在热水里上下、前后移动一个茶包,就像在移动一个木偶。当线绳被左右拖拽,热水里微微摇晃的茶包会比手移动得慢一些,摇晃的幅度也会小一些。因此茶包被设计成了一个木偶的形状。当茶包放在热水里,装了一半茶叶的茶包会膨胀变大,一个胖胖的木偶形状就显现了出来。

An obvious idea 显而易见的想法

当我为这款手表想到十二边形玻璃的设计概念时,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从未有人产生过这种显而易见的想法。当然,有可能也有人有过这种想法,只是我不知道。

三宅一生的形象是简洁而清晰的。表盘被设计成12边形,形成12个顶点,正好代替了手表的12个时间刻度。由于这个原因,十二边形的想法在最小的改动下得以实现。为了达到效果,指针被加粗到了极限,品牌也被设置在圆柱形的表壳上。“Twelve”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想法本身。

我还发布了一个有着相同设计的模型,它增加了星期、日期和秒针——三个小圆圈,三个短的表针都被加粗。为什么设计成这样?比如10号,星期四,那么这几个指针整体看上去就像一个悲伤的表情,很有意思。于是,一张像人脸一样的手表就被创造出来了。



爱丽丝的奇妙旅程(微信号:alicezhy26),划着文字的小船,穿行在艺术与科技、文学与视觉之间。


    关注 爱丽丝的奇妙旅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