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京韵大鼓 ,久唱不绝

 

京韵大鼓,一种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艺,在全国曲艺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日前在西安已落下帷幕。北京选送的曲艺原创节目京韵大鼓《丰碑》在本次艺术节中获得了“群星奖”奖项。

▲京韵大鼓《丰碑》剧照


京韵大鼓,一种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艺,在全国曲艺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京韵大鼓的前身“木板大鼓”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一年,京韵大鼓成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由演唱者敲击鼓、板,另有伴奏者操弦乐器伴奏,主要伴奏乐器最初是书鼓、响板、大三弦,后来又增加了四胡、琵琶。一个京韵大鼓的曲目大约有一百余句唱词,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唱词为韵文体。
发展历史


清末民初,京韵大鼓由流传于河北的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木板大鼓是源于河北农村的一种说唱形式,因以鼓、板作为伴奏乐器而得名。木板大鼓最初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职业的农民艺人,以说唱长篇书目为主,兼说唱短篇唱段,内容大多为历史故事。
19世纪70年代,木板大鼓艺人进入北京、天津地区,最初走街串巷,继而在庙会、集市上演出。为了适应观众,艺人们改变了乡音,开始使用北京方言演唱,并将长篇书目改成了短篇唱段,在伴奏乐器中增加了三弦。木板大鼓广采博收,将京剧、河北梆子、子弟书等戏曲和说唱艺术融入其中。
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京韵大鼓有过许多名称,在北京曾被称为“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平韵大鼓”“文明大鼓”,在天津曾被称为“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1946年,北平成立“曲艺公会”,将这个曲种正式统一称为“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乐器
京韵大鼓的伴奏
京韵大鼓伴奏音乐可分为“过板音乐”和“唱腔伴奏音乐”。

▲京韵大鼓表演剧照


过板音乐:是单纯的乐器音乐段落,用在唱段开头和段落之音的“过板”,句与句中音或乐逗之间“小过门”,比小过门还小的叫“垫点“。
▲京韵大鼓表演剧照


唱腔伴奏:可随腔伴奏,又可用”基本伴奏点“。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长,连结乐逗自由,对唱腔陪衬,此外还运用一些烘托气氛,表现特定情节的伴奏段落,如”击鼓骂曹“中的”夜深沉“曲牌。
流派名家
刘派”唱腔的创始人——刘宝全
刘宝全幼年随父亲在天津学木板大鼓,先后拜名家宋玉昆、胡金堂、霍明亮为师,18岁开始在北京的庙会、堂会等场所登台演唱。他入乡随俗,说京白、唱京韵,讲究韵白的语气、韵味,逐渐形成了“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即是唱,唱即是说”“似说似唱”的演唱风格。
“白派”唱腔创始人——白云鹏
白云鹏年幼时随父亲在河北的永清、安次、霸县一带卖唱,1900年进北京卖艺,开始演唱由木板大鼓演变成的京韵大鼓,逐渐放弃长篇书目而专唱短篇唱段。其演唱特点是吐字清晰,依字行腔,半诵半唱,讲究字音的处理,注重唱腔的变化,具有深广的艺术感染力。
“骆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骆玉笙
骆玉笙幼年学唱过京剧老生,以后又改学京韵大鼓,17岁正式演唱。她的演唱特点是音域宽广,音质醇厚,韵味浓郁,善于抒情,尤其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被观众誉为“金嗓歌王”。
▲“骆派”创始人骆玉笙


文字来源:光明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化北京

觉得不错,就赶紧扫码关注我们吧!


    关注 文化北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