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看的书|2016.10

 

其实应该说是上个月看的书。...





晚发了几天,抱歉,不过应该没人会在乎吧。

照例,说正题前啰嗦两句。

有朋友在后台跟我说,有时候虽然家里很多书,但还是不知道该看哪一本,问我怎么办?能怎么办呢?抄起一本看呗,有这种阅读焦虑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再说。

所以,也许真是可以做一个读书计划。比如以书名为例:

  1. 把所有书名带“我”字的看掉;
  2. 把所有书名里有“不”字的看掉,寓意“老子/老娘 偏不”;
  3. 把所有书里书名似乎有关联的书看掉,比如有本书叫《自杀俱乐部》,你看完了后,可以继续看《反自杀俱乐部》;
  4. 欢迎各位补充。
说正题了,10月份买书27本,看完的书10本。



01|微不足道的生活
这本书是《奥丽芙·基特里奇》的原著,依此改编的剧集是我今年初最喜欢的一部剧,大概你们也有不少人看过,所以情节不啰嗦了。书里有一些其他人物故事的展开,不过主线当然还是奥丽芙·基特里奇,暴躁,冷漠,无礼,但一切又逃不过她的眼睛。很多时候,奥丽芙·基特里奇的表现都是个让人讨厌的老太太,但你又对她恨不起来。她的抑郁基因来自她那个吞枪自杀的父亲,她对什么都保持戒心,是为了清醒地活着。哪怕是丈夫的对他的爱意,她都觉得难以负荷,要主动拂去一些,于是渐渐地,她活成了别人的阴影。

书里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那是奥丽芙在机场排队时的手足无措,一向浑身是刺的奥丽芙在那一刻散了架似的落魄。她想打个电话给儿子,乞求也好,大哭也罢,只求离开这个排队的地狱。但她找不到一部投币电话,队伍中每个人耳边都贴着一部手机,不停地说着话——他们都有自己说话的对象。

剧集里也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奥丽芙说,“这个世界让我感到挫败,但我还不想离开它”。



这大概就是生活真相的浓缩,它会在你身上接二连三地挖出一个又一个的空洞,也许只有到了最后,你才会真正明白时间会冲淡一切的确切意味。

你并不更加幸运,也不会更加可悲。

你终究没办法一劳永逸地告别孤独。

02|四先生
前几天我曾发过这本书当中的一个小故事,就是那个《没有教养的人》。



书是贡萨洛·曼努埃尔·塔瓦雷斯写的一个“街坊系列”,里面一共有四个人物。这四个人都是虚构的,但他们的名字又都是一些诗人和作家的名字,分别是瓦莱里、亨利、布莱希特和卡尔维诺。所有的故事都是他们的一些日常趣事或者所思所想,但看完了除了笑笑,好像还能得到些道理。

这几个人里,瓦莱里先生和亨利先生最可爱:一个是想得太多的人,什么事儿都能画两笔,另一个则是个酒鬼,什么事都要喝一杯。








03|波丽娜
一个成长故事。

波丽娜是个很有舞蹈天赋的姑娘,自小跟着严厉的博金斯基教授练舞。跟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后来她也遇到了成长的挫折和迷茫,她离开了学院加入了剧团,后来还去柏林流浪。兜兜转转多年后,成名的波丽娜回到儿时练舞的学院,遇到一些故人,波丽娜才明白了那句话:

“你不展示出来的东西,人们是看不见的。”





04|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这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看的,那天晚上我们在街边喝酒,聊起了一些现在回想起来会有些魔幻的经历。

这个朋友曾因为工作的原因在乌克兰待过一阵,某个鸟不拉屎的荒漠,大年夜里出来解手,满眼星空,天地之间唯一人。转头来,进营地,电视里放着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春晚……

朋友说起,在俄罗斯,曾有那么一群人,白天在俄罗斯上了列车,一路狂喝,之后的某个清晨,在中国的土地上醒来。那个特定的时期,这辆列车是他们的乌托邦。

如果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有情节的话,大概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酗酒的主人公韦涅季克特要乘火车去看望他的情人和儿子,但他口中的终点站佩图什基似乎并不存在,那是个他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有种错觉,似乎这本书其实都是我那个朋友跟我的谈话的延续。有些文字,就像是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一样:

“人活一世,也不就是灵魂的瞬间沉醉?或者灵魂的一次日蚀?我们全都是酒鬼,只不过每人的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有人喝得多,有人喝得少。”



本书作者




05|伍迪·艾伦谈话录
这本书我之前算是推荐过,摘录了其中的一些话发了个推送,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关注 阿富汗奸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