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十年,为何越来越火?

 

每个人都不过是自己历史处境下的小人物罢了。历史永远在上演,而成功永远都在“来”与“未来”之间。...





1.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2.能改的,是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3.知道结局是悲剧,也无法改变,还依然要继

续,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4.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读懂光明的。

5.大笑大笑复大笑,刀砍东风,于我有何哉?

6.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

——《明朝那些事儿》名句

《明朝那些事儿》
近十年,国内最畅销的历史书,非《明朝那些事儿》莫属了。

这本书是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的唯一作品,2005年起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栏目连载,2007年4月开始印刷出版第一卷,至今已经整整十年。

十年前,它像一匹黑马,从众多通俗写史的读物里,横空出世。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一举跃居2007年年度畅销图书的榜单之内。此后,《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一部部不断更新,每一本都会掀起图书市场上的一番购书热潮。直到2011年,此书正式完本,《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一直雄居图书热销榜的前10名,当年就畅销了500多万册。
口碑与纪录
一般来说,一本畅销书的热销期是半年到一年。可是,自从2011年完本以来,《明朝那些事儿》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随时间推移,越来越火。直到2017年的今天,《明朝那些事儿》依然雄踞各图书网站的热销榜前50位,是各图书馆借阅榜的最抢手的图书之一。

对此,我不禁要问:一本畅销书,是如何变成长销书的呢?

答案无非是两个字:口碑。

《明朝那些事儿》是近10年来,口碑最好的通俗历史类图书,豆瓣评分9.2。

这在国内的通俗历史图书圈子里,无出其右。

此书所荣获的奖项更是数不清。它被评为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图书”,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不仅入选第19届全国书博会金口碑好书榜,更是京华书榜2009年度十大畅销书首位,最受读者喜爱的24本书之一。

国内的通俗历史书,能获得这样荣誉的,目前为止,只有《明朝那些事儿》。
神一样的书名
那《明朝那些事儿》究竟好在哪里?

看过此书的人一定能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而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亮点是——书名取得非常好,称它是“神一样的“书名都不为过。

听到这个答案,有人一定会纳闷,“明朝那些事儿”这个书名,怎么看都觉得土,好在哪里了?怎么称得上是“神一样”的书名?

其实,这正是书名“神”的地方——因为它太好了,所以让所有人都看不出它的好来,真可谓是“润物细无声”。

那么,这个书名到底好在何处呢?

我们要知道,通俗历史书是很难取名的。因为内容实在是太广、太杂了,而书名是对内容的极度凝练,一不小心就会空洞乏味,像什么“我读明史”、“我来说明史”、“明朝历史解读”等等。这些标题要么太低级,像“我读明史”这种,怎么看都是一家之言,上不得台面;要么太高端,像“明史十五讲”,跟课本教材似的,让人望而生畏。因此,一本写整个明朝、同时还要自由发表评论,甚至有很多人生感悟的书,取一个不空洞、不乏味、不过于高端、又不过于低级的题目是相当难的。

而“明朝那些事儿”,恰好是一个这样的题目。

首先,它不空洞。我们一眼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讲明朝故事的书,“那些”说明了故事还不止一个。这就把很多喜欢听故事读小说,而不是对文物考古、史料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吸引了进来。“明朝那些事儿”,听起来很像是一位讲故事的人要把一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呢。

其次,它不乏味。题目叫“那些事儿”,而不是“那些事”。一个“儿”,将整个书名都变得口语化,甚至北方化。“儿”化音是北方人的口音,尤其是北京一带的人说话特别喜欢带“儿”。而明朝的历史多数都发生在北京的故宫里、北京朝堂之上。“明朝那些事儿”,很像是一个老北京给你侃一侃,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些传闻与故事,很吸引人一听。书名的韵味都体现在“儿”这个字眼里。一点都不乏味。

最后,它的定位很准,既不过于高端,又不过于低端。现在我们觉得它略土,是因为,“XX那些事儿”这样的题目,已经成为了一个“命题模板”,被广为采用。《清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庄家那些事儿》,你去书店里随便转转,都能看到好几本“那些事儿”。可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前,很少有人会这样取题目。之前历史书的书名,都强调书面化。但是,这本书出自网络,网络用语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和易懂。因此,《明朝那些事儿》就成了第一本采用这样取名方式的书了。这样说来,《明朝那些事儿》还发明了一种”书名模式“,被后来写书者广泛运用,实在是不简单。

依我看,《明朝那些事儿》这个书名,真的是教科书式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平中见奇”,什么叫“雅俗共赏”。它几乎满足了所有读者的口味。喜欢历史的人看到“明朝”二字,便乐意一读;而没有接触过历史之人,看到“那些事儿”四字,也不至于望而却步。如此书名,难怪会广受关注,从而广受欢迎。
不是历史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另一个广受欢迎的原因,是它超越了一本历史书的价值。借着明朝的故事,当年明月要写的,并不只是历史。

这是本超越了历史范畴的历史书。

这本书写了什么呢?

“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

在书的最后一章,当年明月这样总结道。

换句话说,这本书里面包含了上千个人间发生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只不过,书里面恰好引用明朝做背景罢了。

读完此书,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触动,而触动我们的地方却不尽相同。

有的人会被于谦的坚守所感动。一生两袖清风,坚守清廉的品质,可当外敌来犯之时,毅然登上城楼,坚持守护北京的安危,与国家共存亡。这种品质,令我们肃然起敬。

有的人会被朱祐樘的高尚所倾倒,作为皇帝,一生励精图治,澄清前朝冤案,牵挂天下百姓。更为难得的是,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痴迷于个人爱好,一生只有一个妻子。古今中外,能有几个政治家能够做到?

有的人铭记的是东林党的气节。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不是知识,而是节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身居学堂之内,但能胸怀天下;手无寸铁,也敢于和阉党乱臣作斗争。东林党人就是这样的一批人,杨涟、左光斗、高攀龙、叶向高……为了正义的信仰,为了朝堂的清廉,东林党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斗争到底,毫不妥协。面对酷刑的折磨,杨涟的那一句:“大笑大笑复大笑,刀砍东风,于我有何哉?”至今萦绕在我心怀,简直荡气回肠。

这样的历史书,还仅仅写的是历史吗?

不,它写的是人生,是不同的人所走过的道路。

罗振宇说过:“读历史,最终要读出历史人物在面对不同处境时的不得已。”而《明朝那些事儿》,正是一个朝代中形形色色之人的“不得已”。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境。我常常在想,张居正是好人吗?严嵩是坏人吗?其实,并不然。张居正和严嵩,都在他们所在的处境之下做出了最好的命运抉择。他们的处境是不同的。手中的权力地位,面对的对手与合作者,以及朝廷内外的形式,最终塑造了不同的两个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们的人生路,又何尝不是“处境的产物”?去年的你还在满怀理想,雄心勃勃;而今天的我们,却已是明哲保身,学会委曲求全。有的人不知不觉走向了所谓的“歪路”,像汪直、魏忠贤、严嵩,但是他们的处境你又怎能理解呢?过于顺利的处境,膨胀着放肆的欲望;过于残酷的处境,又会让怯懦且无能的人变得不择手段。说到底,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其实是正常处境和极端处境之下诞生的两种不同命运罢了。

书的末尾说:“成功,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其实,成功又何尝不是“在现有的处境下作最好的选择”呢?

朱元璋的“成功”和王阳明的“成功”是一样的吗?而同样是皇帝,朱棣的“成功”和崇祯的“成功”,又怎可相提并论呢?因为地位、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也是不同的。一度盛行的成功学,最大的可笑之处就在于,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又怎能存在同样的成功之路呢?

当年明月说:“改的掉是缺点,改不掉的是弱点。”这句话同样很深刻。但是,所有的改变,都是相对的,相对于处境而言,你能跳出来,那过去的一切都是缺点;如果跳不出原先的处境,你就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悲剧,过去到现在,都成为了你永恒的弱点。比如说,袁崇焕之死,历史上有多少人在相同的处境下,做出和崇祯皇帝一样的选择?被杀死的岂止是忠臣,更是一个个无奈被放弃的历史机会啊。

每个人都不过是自己历史处境下的小人物罢了。历史永远在上演,而成功永远都在“来”与“未来”之间。
结语
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悟。

因此,我对当年明月,心悦诚服。

这样的一本历史书,又怎能不火?

这样的明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喜欢和热爱。



上一篇:好书为何要读“第二遍”?
波澜畅谈bolanchangtan123

分享一个年轻学生的个人经历、读书心得与社会思考。


    关注 波澜畅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