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刷存在感,就越没有存在感?

 

致所有行走在刷存在感之路上的人们...



存在感根本就不是刷出来的,在短期内,也许你的刷屏行为,可以吸引眼球,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靠刺激带来的关注,必然会因为“边际报酬递减”和“审美疲劳”而走向没落。用刷存在感的方式来耕耘,你将没有收获;但要是用关爱他人的姿态去播种,你将收获的,是充满爱和归属感的春天!


——《为什么越刷存在感,就越没有存在感?》


为什么越刷存在感,就越没有存在感?

波澜Walter/文



生于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信息沟通也日渐频繁。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温暖,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缺乏安全感、认同感,尤其是存在感。为此,我们异常焦虑,每天捧着手机,拼命地更新朋友圈状态,频繁地发送微博;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点赞,我们乐此不疲地自拍、美颜,竭尽全力地伪装出生活美好的样子,从而博取他人的青睐,刷取足够的存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视无言,尴尬地用低头玩手机来掩饰内心的虚弱;久而久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匮乏,然而内心里却越来越渴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过去相比,如今的我们更容易看到明星是如何受到关注的,看到一个个和我们差不多平凡的人,是如何一夜之间受到万众瞩目。于是,我们躁动的心开始按捺不住,攀比之心骤然而起,和以往的财富竞赛不同,这一回,我们比的是:谁更具有存在感。

然而,事实总与愿望相违背。有的人越是拼命地刷存在感,却越没有存在感。每天,他们都要连续发送好几条朋友圈,每次拍照都与美颜设备形影不离,但是,久而久之,他们的行为竟然引起了周围朋友的厌恶。点赞数日渐稀少,关注者屈指可算。这一切,都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当周围的目光一个个都收敛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心也渐渐暗淡了下来。

随着生活的忙碌,随着友人之间问候的稀少,孤独与寂寞,逐渐成为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集体感受。我们看到太多虚假的“光环萦绕”的表象,于是幻想着摆脱无人问津的苦恼,多希望借助互联网络的神奇,抵达那个生满目光的桃源。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存在感,是越刷越缺少的。刷存在感的行为,就像喝海水的壮汉,越饮越渴,越渴越要大口痛饮,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掏空了我们身子的不是什么忙碌,而是孤独感,渺小感,缺乏存在感!

为什么呢?

为什么越刷存在感,就越没有存在感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释。

 
1
经济学:边际量递减与“过犹不及”


要解释存在感为什么越刷越弱,首先可以从经济学角度解释。因为经济学解释问题,总是包含大量的假设和条件,因此能够将问题简化,看清其本质。

在一个经济学家看来,所谓存在感,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报酬”,是你努力营造美好的样子给别人看,别人给你反馈而带来的“愉悦感回报”。“刷”是你努力的过程,是你的付出和成本,而存在感,则是你通过“刷”而获得的报酬。我们之所以努力地刷朋友圈,是认为自己越努力,得到的“心理报酬”越多。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只适用于很小范围的理论。

现实生活中,你在某方面的投入与最后的报酬,并不是线性的。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的是:你不断投入相同的生产要素,在起初阶段,每一份付出获得的报酬是不断增加的。可是当超过一个最佳值之后,继续投入相同的要素,你的付出所带来的报酬就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努力与报酬的关系,其实是“倒U型”的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深奥,很多人可能根本就读不懂。其实,这是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很多原理都用非常专业的名词来表述,给普通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其实所有经济学理论都是可以翻译成“人话”的。前面整段话,翻译成“人话”来说,其实就是孔子的名言:“过犹不及”。

刷存在感,其实是有一个“度”的。在这个“度”之前,你可以随便刷,而且越刷越带劲,这也就是很多初次接触朋友圈的人,一下子就被吸引进这个圈子的原因。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玩朋友圈,第一次发状态,通常点赞的人是很多的。但是,当刷存在感超过一个“度”之后,你再像以前那样刷存在感,可能就适得其反了。刚认识的朋友,相互接触,多多益善,因为每一次相见都能增进感情,带来“感情收益”;可是老朋友见面,要学会适可而止。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老朋友不要总是缠在一起,因为边际报酬递减!

2
生物学: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存在感越刷越弱一个重要原因是:“过犹不及”。但是很多人就很纳闷,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需要从生物学角度来解释了。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是无限递增的。然而,经济学家和孔老夫子用“过犹不及”的道理告诉我们——错了,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是适可而止,是到达最优点

这个世界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更进一步来说,其实多数事情,都是倒U型的。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因为生物的感官系统的工作机制是倒U型的,是有一个最优点的!

比如说,你在很安静的环境中看书,突然有一个噪声传来,你顿时心如鹿撞,惊吓不已。这个反应,其实是生物的应激性带来的,它能够让你在环境变化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而且,你的惊吓反应会随着噪声的持续,也一直不断递增。

然而,如果噪声一直持续下去,在某个时点,你的惊吓反应就会停止。之后,你会慢慢平静下来,这个过程,叫做“应激性疲软”。在疲软的过程中,噪声带来的反应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你接受了有噪声的环境,并且适应了它,习惯了它。

举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一个外部刺激,是怎样影响人体机理的。从应激到疲软,这个曲线,就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过度的历程。

事实上,古人早就发现了应激性疲软。有句古话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你在花房里待久了,会闻不到花香。同样的道理,总是在别人面前刷存在感,会让别人看不到你的存在感。即使你为人再有趣,外貌再美丽,同样的刺激作用太多,人也是会“应激性疲软”的,这恐怕就是审美疲劳吧。
3
心理学:尊重与爱


前面从边际报酬递减和应激性疲软的角度,解释了存在感越刷越弱的原因。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原因,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去挖掘。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为什么刷存在感的行为会适得其反呢?

这里就不得不先解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需要“存在感”?

在心理学家眼里,人是一种需求的动物,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吃喝拉撒这样的基本需求,也有爱情理想这样的高端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在不同的阶段是需要的是不一样的需求。第一层,是生存需求,也就是我们要活下去的基本需求,没有满足这层需求,人士活不下去的。在满足了生存需求以后,才有了上面各种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爱和归属感的需求,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而第五层,也就是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从第二层到第五层,人的需求层层累进,由低到高,最终是自我实现。这个理论被称为“马斯洛需求理论”。



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刷存在感其实是为了获得尊重。所谓点赞,其实是一种称赞和敬意。在这样的光环包裹下,我们以为自己刷到了存在感,但是其实,基础并不牢固。因为,尊重是在爱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我们大部分的人,既缺少存在感,又缺乏爱。孤独的始作俑者,其实并不是没有存在感,而是没有人关爱。关爱,根本就不是刷出来的!

其实,这才是我们存在感缺失的真正原因,这是个方向上的错误,关爱是互相给予的,而不是一个人在那里拼命地刷存在感,一厢情愿可以获得的。要获得爱,先给予爱,这才是获得存在感的根本途径。

然而现实却是,真实世界中我们很少去表达爱,而到了朋友圈,我们传达的爱就更少了。

没有了爱,我们又怎么可能获得存在感呢?



因此,存在感根本就不是刷出来的,在短期内,也许你的刷屏行为,可以吸引眼球。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靠刺激带来的关注,必然会因为“边际报酬递减”和“审美疲劳”而走向没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话是错的,不过,还是对的。因为要看,你耕耘了什么。用刷存在感的方式来耕耘,你将没有收获;但要是用关爱他人的姿态去播种,你将收获的,是充满爱和归属感的春天!
波澜畅谈bolanchangtan123

分享一个年轻学生的个人经历、读书心得与社会思考。


    关注 波澜畅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