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重温“在教言教”

 

就我们基督教而言,笔者无比期望我们的牧者都能“言教”,并且“言”好,别再不务正业,作为牧者,倘若连“教”都“言”不好,想“言”什么都不过是梦话!另外,我们的牧者在“言教”之时,一定要坚持“在教”的立场,别再人云亦云。当然,政界和学界的声音,...




提示:点击上方"李世峥工作室"↑即可免费订阅

1950年5月5日,全国政协宗教事务组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宗教问题,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出指示:“政府与宗教只求政治上一致,不求思想一致,各宗教应在教言教。”周恩来的这一论述,简明而清楚地阐明了政府和宗教的关系及政府对宗教界的要求。政府要求宗教界在政治上与之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是要求宗教界放弃或改变各自的信仰主张,这种合作是在各宗教“在教言教”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实上,当宗教界真正做到并做好“在教言教”时,就可以在各自的领域里“保一方平安”,这本身就是对政府的一大贡献。因此,直到今天,周恩来“在教言教”的说法依然被时常提起。令人不解的是,“在教言教”的说法本来是说给宗教界的,但今天时常提起这一说法的,却往往不是宗教界,有时是政界,有时是学界。可见,宗教界似乎已经忘却了政府“在教言教”的这一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宗教界有必要重温“在教言教”,这将有益于我国宗教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笔者耳闻目睹了宗教界的不少咄咄怪事,导致这些事情的因素会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宗教界未能很好地“在教言教”。因此,笔者认为,宗教界应当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深思“在教言教”,一个角度是第二个“教”字,另一个角度是第一个“教”字。

首先来谈“在教言教”中的第二个“教”字,所要强调的是宗教界要以“教”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对的是“在教言他”。宗教界的工作重点,当然不能离开宗教,因此,“在教言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宗教界“在教言教”,就像农民“在农言农”、商人“在商言商”一样天经地义。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前宗教界有些人并没有“在教言教”,不少人是“在教言他”,有人“在教言政”、有人“在教言商”、有人“在教言名”、有人“在教言利”……由于宗教的特殊地位及宗教界人士的特殊身份,宗教界人士所接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事物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尽管时下的宗教界人士大多已经走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偏激和狭隘,并且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各种各样的教外知识,但依然难以摆脱在其他领域里“外行”的尴尬。因此,宗教界在宗教之外,无论“言”什么,都是“言”不好的,尽管宗教界希望为社会在宗教之外贡献力量的努力在动机上是好的,但由于在“技术”上的缺欠,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某些宗教界人士,什么都“言”,独不“言教”。其实,周恩来“在教言教”的指示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政府并不要求宗教界“在教言他”,只要“在教言教”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言他”,其实就是越俎代庖,就是不务正业。宗教界不热衷于自己“内行”的宗教,却热衷于自己“外行”的其他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险。在这里,笔者要引用两位著名宗教学者对宗教界“在教言他”的担忧。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他是从宗教机构的角度来谈的,他说:“这些宗教组织在嬗变为‘准政府’组织的过程中不断减少其‘非政府组织’(NGO)的特色,不能很好地‘在教言教’,而变为‘在教言政’或事实上的‘弃教从政’。其结果是,这些宗教机构会逐渐失去其对广大信众群众的灵性感召力和吸引力,与政府本来为之设定的目标渐行渐远或背道而驰。这样,有宗教需求而不是政治兴趣的群众则可能在这种‘变质’的宗教机构之外另行寻求新的宗教组织及其崇拜形式。”“由此而论,政府承认、支持的‘合法’宗教机构必须要真正成为‘宗教’,回到其宗教性质的本色定位,首先做好宗教‘分内’的事情,对其信众进行‘心灵’教育、灵性培育和信仰指导,而不是去简单、直接地重复政界的‘政治’思想和作为。也就是说,宗教界所应发挥的是其宗教的功能和影响力,而应将公开或隐性的‘政治权威’还原给政府机构。”另一位是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牟钟鉴教授,他是从宗教界人士的角度说的,他说:“除了教内办好宗教院校、健全教内读经、修习、晋升制度以外,社会要为宗教界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加强教内外学术交流,大学要为他们提供进修的机会和门径,政府要鼓励他们在教言教,精进于教理教务、研读中华文化典籍,少一些应酬、多一些潜修,少一些政治性活动、多一些理论性研讨,使他们成为学养深厚的人。”两位学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指出,当前的宗教机构和宗教界人士,都未能很好地“在教言教”,作为“旁观者”,他们的观点实在应当引起宗教界的重视。

接着来谈“在教言教”中的第一个“教”字,所要强调的是宗教界要以“教”为坚持的基本立场,与之相对的是“教外言教”。当前,“言教”者不都“在教”,“教外言教”者为数不少。卓新平博士对当今“言教”者有一个分类,很有见地,他说:“一般而言,在当今中国宗教研究中有三支队伍,即政界、教界和学界,各自都对宗教有相应的考量和探讨。其中政界关于宗教的言述不多,而政界的声音一旦发出,则基本上为其定论,凸显出政治的权威。教界的言述多遵循其教义、传统而行,并体现出其‘在教言教’的特色,宣教护教是其基本义务,以保持其信仰的一贯性和持续性。学界虽‘人微’却并不‘言轻’。正因为学界没有、或少有政治、宗教的负担,故而会在‘一身轻’的处境中敢言、善言、且多言,以数量取胜,或以惊人之语来振聋发聩,去影响社会和舆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则可以说,在当今中国的思想、文化、学术发展中,学界在一定程度上乃占有以言论道、以学求道的优势,可以与政界、教界的宗教研究形成互补的态势。”政界、教界、学界这三支队伍中,教界属于“在教言教”,政界和学界都属“教外言教”。三支不同的队伍对宗教的理解一定是有所不同的,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三者“和而不同”,“形成互补的态势”,对三支队伍的宗教研究都有好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三支队伍中,声音最弱的就是教界。近年来,政界和学界在宗教问题上时有新的观点,但很少听到教界的声音,即便偶尔会有一些声音,也很难说是宗教界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正如前文所言,当今宗教界“言教”者本来就不多,然而,就是这一小部分“言教”者,也往往不是“在教言教”,虽然他们身在“教”中,但不能真正代表“教”的立场,因为他们那些有限的声音,要么是跟在政界的后面亦步亦趋地作政治表态,要么是跟在学界的后面人云亦云地作“学术借鉴”。没有自己的看法,而只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教外言教”,算不上“在教言教”。倘若宗教界总是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与宗教自身不利,也与政府和整个社会不利。笔者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明明身在教界,却非要摆出一副政界或学界的架势?怎么看都不像个宗教界人士。作为宗教界人士,却不能站在宗教的立场发言,不知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时下的宗教界急需一批真正能够“在教言教”的学者,为三支队伍中的教界多多增添声音。当宗教界真正能够发出“在教言教”的声音时,就既能为学界的研究提供资源,又能为政界的决策提供参考。

就我们基督教而言,笔者无比期望我们的牧者都能“言教”,并且“言”好,别再不务正业,作为牧者,倘若连“教”都“言”不好,想“言”什么都不过是梦话!另外,我们的牧者在“言教”之时,一定要坚持“在教”的立场,别再人云亦云。当然,政界和学界的声音,我们都应重视,但我们决不能没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政界和学界都期望听到教界的声音。走笔至此,回望本文,发现引用的观点要么来自政界,要么来自学界,没有一句来自教界,尽管试图在网上搜索,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由此,笔者越发感受到宗教界“在教言教”的重要性!

更多文章,请点下列标题

【随笔】上帝岂是贪官?

【随笔】怎样面对教会里的“假恶丑”?

【随笔】“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

【随笔】“爱她,我常流泪”

【随笔】被滥用的“主内”

【随笔】牧者也有软弱

【随笔】牧者何处话凄凉?

【随笔】“大楼”与“大师”

【随笔】看守“自己的葡萄园”

【随笔】牧师为什么也会得绝症?



李世峥工作室ID: lishizheng2013

这里是李世峥牧师的文字工作平台(ID:lishizheng2013),主要发布李牧师的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涉及讲章、灵修、释经、教牧、历史等多个类别,期待您时常关注!欢迎订阅,欢迎点评,欢迎打赏,欢迎转发!(注:转发仅限微信平台,如需转载到别的平台,或要发表到纸质媒体,需经作者本人同意。)除了微信,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关注相关文章:

网站:http://wwww.lishizheng.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lishizheng

微博:http://weibo.com/lishizheng


    关注 李世峥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