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学库 潮商与红头船

 

潮商学库系列丛书的横空出世,是潮商学研究拉开帷幕的一个标志。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潮商文化大观,让潮商出现在世界的视野中,让后来人汲取它的经验,吸收它的精华,沿着它充满生命力的气脉,走向更大的成功!...



前言:潮商学库系列丛书的横空出世,是潮商学研究拉开帷幕的一个标志。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潮商文化大观,让潮商出现在世界的视野中,让后来人汲取它的经验,吸收它的精华,沿着它充满生命力的气脉,走向更大的成功!

潮商与红头船



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潮汕地区经历了一波重大的人口迁徙潮下南洋。潮汕人也因此遍布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而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便是大名鼎鼎的“红头船”。

    红头船之名,始于清代。但作为船体、船型,古已有之。其最盛在澄海樟林,然非樟林所自专,乃泛指广东之出洋帆船也。      

                   ——《潮商学引论》

      人们历来把红头船当作清代潮州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大多数潮籍华侨就是乘坐红头船到海外谋生,寻求发展。
什么是红头船?

    雍正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朝廷正式行文,限定各省船只都要在船头和主桅杆的一半处,用油漆涂上特定颜色,船的两披用规定的颜色勾字,刊刻该船所在的省州县字号,以便识别。因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赤,赤即红色。应用“红油漆饰,青色钩字”,俗称“红头船”。    

                   ——《潮商学引论》




    从国外进口粮食的民间贸易风起云涌,不可阻挡。巨大的利益,也引起了职业海盗的觊觎。朝廷在对付外来船只的严格盘查外,更要加强本土船只的管理,以此切断海盗与陆地的联系。       

                   ——《潮商学引论》

     朝廷采用坚壁清野的做法, 通过对民船编甲互保的控制,切断民船渔船与海盗的联系,以达到防范海盗的目的。规定各省商船渔船在船体两端头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漆油涂上不同颜色,并刊刻某省某州县,某字某号等字,以便于进行管理。

红头船所载何物?



樟林港流传一曲民谣:“红船到,猪母生,鸟仔豆,带上棚;红船沉,猪母眩,鸟仔豆,生枯蝇!” 这生动地唱出红头船与潮汕民生的重要关系,其所运载货物价值不菲!



康熙六十年(1721)始由海外输入洋米,清廷允许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红头船最初是以申请运入大米而营运,于是商民纷纷造船。樟林商人在近航的基础上开始向远洋试航,红头船事业也随之迅速兴起。
 



潮汕近海,盐是特产,小江、招收、隆井是古潮汕三个著名盐场,而小江盐场正是在樟林港附近,满载潮州盐出航北上应该是红头船的常规生意。



到秋天东北风起,即贩运棉花、色布、干果、药材等回港;南下的船,多至雷州、琼州,或远至越南、暹罗、印尼、马来西亚、婆罗洲等地载货做生意。


红头船从哪里起航?



位于汕头东里镇的樟林古港旧址,是红头船的启航圣地,潮汕先民都从这里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侨居、经商,是清代潮汕通往海内外的“海上门户”。


清代康熙年间,朝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资造船出海,第一艘红头船出海就从樟林港驶出。后来潮籍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打拼谋生。


潮汕自宋元以来,已开辟与南洋西洋之间商旅往来的海上通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一系。


清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汕头樟林港更加繁忙起来,到雍正时已是千樯云集,有“海上闹圩”、“通洋总汇”之称。


红头船精神

红头船"既是苦涩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向往;既是万千赤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桥梁,又是海内外潮人团结的纽带。"红头船"所展示的"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



红头船是潮汕华侨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不仅是潮汕华侨文化精神的缩影,更是反映中国华侨文化精神历史的“博物馆”,它充分体现了华侨勇于探索、开放、包容的精神,及华侨心系家乡的深厚情感。

下期看点:潮商学库  |  潮商的信仰

潮汕歌谣


天顶一粒星

地下开书斋

书斋门  还未开

阿奴哭欲吃油堆

油堆还未熟

阿奴哭欲吃猪肉

猪肉还未割

阿奴哭欲吃蕃薯

蕃薯还未柳

阿奴哭欲吃酒

酒还未激

阿奴哭欲吃粟

粟还未挨

阿奴哭欲吃鸡

鸡还未抬

阿奴哭欲吃梨

梨还未摘

阿奴哭久白白歇
本文转自非石文化

砚峰书院已启用潮商学库微信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收看!

潮商学库 微信公众号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0768-2505747    

  传    真:0768-2502817

  客房热线:0768-2506636    18025726371

  地    址: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安黄公路砚峰公园内


    关注 砚峰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