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有一壶酒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请点击上面蓝字“公民参考”免费订阅

从头学《弟子规》谨
古文新说《弟子规》(9)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译文: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饮酒,饮酒如果过量会醉酒,疯言疯语,丑态毕露,惹出是非,有损形象。

1、

酒,其实是一个好东西,如果这世界没有酒,一定会失色几分。

微博网友@杜子建曾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题,征求续句,引来数万条转发和几千条的回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来还有一些酒商加入,引起了一阵炒作。为什么?产生了心灵的共鸣。酒,这个话题,太容易让人找到情绪的宣泄点了。

这一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简卢陟》,意思是写给卢陟的信简。“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几千年来,凡是流传下来著作的骚人墨客,谁没有吟咏过酒呢?诗人不写酒,敢称自己是诗人吗?泱泱数千年,既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情,亦有“一曲新词酒一杯”的闲适,既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欢畅,亦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哀伤,既有“把酒话桑麻”的从容,亦有“潦倒新停浊酒怀”郁闷,既有“醉里挑灯看剑”的意气,亦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

凡此种种,酒,就是诗,就是诗人的诗情。

最爱曹操的《短歌行》,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恢弘气势,那“慨当以慷,忧思难忘”落寞情怀,豪迈与感叹交织,慷慨与忧伤同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没有酒,让英雄和诗人如何抒发胸怀天下的志向,如何排遣悲天怜人的忧思?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不能缺少酒,除了消愁助兴,庆功壮行,还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的传统,饭局是重要交际场合,酒量大是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在餐桌上,酒可以活跃气氛,增进感情。酒量大者,很容易成为社交焦点,进而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据说,徐增平从乌克兰买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的时候,带了50多箱62度的二锅头,关键几天,徐增平每顿饭喝2、3公斤,把乌克兰人灌得七晕八素,促进了关系,加快了谈判。

如果适量,酒还能起到保健作用。

2、

但是,酒的确是一个坏东西,既可以说它能“助纣为虐”,更可以说它能“无风起浪”。

有一句话叫做“酒壮英雄胆”,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英雄,喝醉了酒,叫做“酒壮怂人胆”。人喝了酒,不该说的话也敢说了,不该干的事也敢干了,捅个娄子、闹个笑话很正常,不捅娄子,不闹笑话才不正常。可是既然醉了,谁也把握不了后果了,也许娄子会捅很大。

2004年7月8日,河南遂平县委综治办主任贾某在下乡检查工作用餐时,去县公安局副局长申某所在的餐桌敬酒。两人一言不合由敬酒发展成了斗酒,在20多分钟内,两人都连干5碗白酒。结果,贾某当天醉酒身亡,时年仅42岁。

2013年,黑龙江省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在因私公款消费中,喝酒喝高兴了,多次强行派酒,结果陪酒的东京城林业局党委书记孟庆安竟喝过量死了。可叹付晓光51岁初任副省长,却在52岁被免去省委委员、辞去副省长职务,降为局级。

酒场喝疯了喝死人不稀奇,有些人喝酒还能喝出国家大事。

春秋时期,楚国和晋国战于鄢陵,楚共王眼睛被射中,打了败仗。下一步怎么办?仗怎么打?楚共王找大将军子反商量战事。子反却已经喝醉了酒,推辞不去,楚共王发觉实情后处死了子反,郁闷地退兵而去。喝酒喝到丢了自己的性命,影响了战争,也真是奇葩。

商纣王极度纵欲酗酒,设酒池肉林,让青年男女追逐嬉戏其中,搞的天怒人怨,最后连天下、性命一起丢了。

据专业人士说,喝醉酒对身体伤害很大,尤其是对肝脏,喝醉一次等于得一次急性肝炎。

长期酗酒会产生酒瘾,一天不喝酒就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就好像毒瘾犯了。有酒瘾的人,由于精神经常处于亢奋状态,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正常人不一样,如同得了一种精神病。

我曾经见过一个嗜酒的人,同桌吃饭时一直抢先喝酒,逢人就挑战,最后大家都不喝了,他自己又喝一碗结尾。当饭上来的时候,每人一碗面条。此人把没喝完的酒瓶掂了掂说,“还有三两,不喝就浪费了”。于是他瓶底朝天全倒进了自己那碗热面,挑了挑,全吃了。

说实话,我看得有点反胃。

酒瘾如此之大,言行已经殊异,工作之中能抵得住酒的诱惑,不导致出问题吗?

3、

在《弟子规》里,我们讨论的是蒙学子弟,少年们的事儿。人方年少,身体各方面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还是不喝酒的为好,更不能喝醉,出丑事小,出事事大。年少时自制力相对更差,喝醉了出问题的风险也更大。

酒其实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全在人怎么去喝。是细品慢尝,还是狂喝牛饮,其实和酒无关。

我同事的爷爷,退休后每天中午三小杯酒,不多不少,雷打不动,享年92岁。

所以喝酒全看是不是适量。

对于怎么算是适量?我的理解是,对自己就是根据自己的酒量、健康定出的一个合适的量。对别人就是不激酒、不将酒、适当劝酒下的一个量。分寸全在实际情况掌握中,能掌握好也是一种技巧。

对少年子弟来说,不喝酒就是最合适的适量。

上了大学,逐步参与进社会,避免不了酒场,劝人和被劝,能适量喝酒更是一门学问。一般来说,只要酒场活跃,免不了会多喝一点儿。想少喝酒,就得沉默一点儿,但是不利于开展社交。

有没有两全其美,少喝酒而能很活跃的法子?

我只有一个法子:

你是这饭局上最尊贵的客人,主角,别人和你差了至少一个层次。

4、

再唠叨几句海天喝酒的糗事儿。

第一次不是把桌子角试尝一两杯,正式坐桌喝酒,是在16岁初中毕业后。几个知心的同学,也不全是一个班,也不全是一个年级,还有一个女孩子。

我们找了一个没住人的老师宿舍,买了几个简单地菜,好像有白菜、豆腐、鸡蛋,还有一斤肉、2斤白酒,找了半碗猪油。现成的有盐,于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地开始了,做了几个菜。为什么不说煎炒烹炸?因为太简单了,只能说炒菜,没有煎、烹、炸。

买菜以我为主,所以我算是做东。大家举杯共饮,畅叙友谊,气氛很好。没预计到自己的酒品,高兴了先干了几杯,大概也就三两多不到四两,很尴尬的出酒了。

其时宴席刚半,很是扫大家的兴。还好都是年轻人,没啥,收拾一下继续,只是我不能喝了,干看着说话。记忆很深,少不更事的,喝酒还是量力为好。

到30岁以后酒量有了一个提升,有一段时间每次喝酒低度数的能喝一斤左右。有一次几个同事喝酒,兴致上来拼起了酒,喝了有7小碗,估计有1斤4两了,醉得厉害。

喝完酒大家去唱歌,迷迷糊糊地唱了一下午,记得不太真切了。

第二天一个同事神秘地问我:“你昨天唱了几遍《潇洒走一回》?”我问:“干嘛?我不记得了。”“连唱了9遍,有40分钟了,你嗓子疼不疼?”“晕,怎么唱那么多遍?”“我给你点的,我一点《潇洒走一回》你就去唱,我于是连点了9遍《潇洒走一回》。”“滚一边去!@#¥%......”

近两年酒量下降,尽量避免参与聚会酒宴。但是有一次需要请人办事,对方酒兴很好,只好豁出去陪酒,也记不得喝了多少了,是52度的。

送完宾客,我就回家,很快就断片儿了。后来清醒了发现自己在马路边花池里躺着,看看表时间过去了约有一个多小时,想一想很后怕,要是躺马路中间,也许就交代了。

自此基本上不再喝酒,实在躲不过去喝点儿啤酒,大不了撑肚子。至于办事儿需要?随他去吧,人没了,办什么事儿还有用?

酒这东西,真心还是适量好。

有时候心里会想喝点儿,邀几个知己,喝几杯,说会儿话,多好啊。好像已经上了岁数似的,老是想,这么多年,瞎喝了这么多应酬酒有啥用?老是想第一次喝酒的那些同学。

我有一壶酒,虚位以待君,小酌三五杯,恳谈一片心。

请支持原创,请大家转发分享,谢谢。

请关注公民参考公众号!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顺请关注本号!

↓↓↓↓


    关注 公民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