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成长的人际关系

 

早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父母跟孩子互动的态度与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我们已经知道,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与人建立并保持关系。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早期的依恋关系还是一种身不由已的关系。

依恋关系中不仅有孩子与母亲建立的母子关系,还有与父亲建立的父子关系。由于哺乳的原因,婴儿期的母子关系成为婴儿首先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但这并非意味着父子关系可有可无。当孩子可以脱离妈妈的怀抱,他会发现跟爸爸建立亲密关系同样重要。这是建立人际关系最初的形态。

孩子慢慢成长,有了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当孩子终于可以走出家庭,他看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孩子。他需要跟他们打交道。如何与人交往的问题凸显出来。

喜欢跟他人在一起吗?是主动交往还是被动交往?是善意为主还是防范为主?是多些包容还是多些冲突?

首先,与人交往的方式与依恋关系的方式有关。依恋关系是接纳的还是排斥的?是温暖的还是冷漠的?是满足的还是缺失的?是和谐的还是冲突的?孩子在走出去与人交往之前,已经在依恋关系阶段建立了人际交往的最初模式。

有一类孩子叫做留守儿童,他们在幼儿期的关键几年并没有跟父母在一起,而是跟着祖辈人一起度过的。他们其中一些人的依恋关系形成了特殊的模式。有的表现为冷漠,有的表现为退缩,有的表现为防范,有的表现为攻击。当他们回到父母身边时,这些表现在新的环境中呈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适应问题。

拉拉今年8岁,上二年级,平时说话很小声,上课心不在焉,小动作不断。你说两句,她就闹情绪了。一次上课,拉拉转过身跟后面的同学玩。老师说,你要是喜欢这样做就别转过来了。你猜怎么着?拉拉“哇”的一声哭个不住,而且真就不肯转过身来了,搞得老师左右为难。还有,拉拉性格内向,话语很少,在班里只有一个朋友。不巧的是,拉拉的这个朋友话语也少,两个人在一起,就像是两个闷葫芦,见面没几句话,就各玩各的了,问一声玩得怎么样,两个人都说感觉很好,真没见过这么默契的。两个闷声不响的孩子把两个家长急得不行。

因为拉拉妈工作的关系,拉拉4岁以前是由外婆带大的。外婆话很少,一整天说不了几句话,所以拉拉习惯了沉默寡言。上幼儿园时,发生过一件事。一天,不知为什么拉拉跟别人闹了别扭,结果在桌子底下躲了一整天,而且过了几个月拉拉才断断续续说出这件事。后来,拉拉妈感觉拉拉的表现越来越焦虑,遇到不如意的事就闹情绪,也不愿意说说清楚。按拉拉妈的话说,拉拉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走进她的世界才能懂得她的心思。

儿童的心理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人际关系,之后就将延续这个样子的人际关系。拉拉早期的人际关系有些单调和乏味,安全感不足。这些问题在人际关系日渐丰富的小学阶段显露出来了。

与他人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首先是人的社会化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要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做事,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孩子首先是在家里学习,然后上幼儿园学习,上学校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个人通过参与群体活动中完成的,是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互动完成的。我们常见到有些孩子在学校中与人或冲突不断,或受人排斥,或消极退缩,表面上看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实质上是社会化成长的问题。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成长,并非是孤立进行的,而恰是在群体中进行的。孩子的成长一方面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另一方面,孩子更要成为可能的自己。在探索“我是谁”的过程中,孩子要通过与他人比较、互动及至竞争中进行。

在很多父母的心目中,孩子的人际关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不必特别关注。殊不知早期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父母跟孩子互动的态度与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有经验的父母会很注意这方面。营造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经常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培养他形成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宜人品质。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听故事,讲故事,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多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人,学习跟不同的人交往。另外,还要注意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懂礼貌、会合作、能分享、守规则。


    关注 原点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