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新海诚,也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动画上饱受争议

 

“某种程度上《你的名字》是《云之彼端》的另一个重拍版本,《云之彼端》里没能实现的部分,通过《你的名字》重新演绎了一遍。”...

坦白说,《云之彼端 约定的地方》是我除了《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外最不愿意再看第二遍的新海诚作品。

嘿,观众老爷您别急着点返回啊,听我说完,我真不是黑子……

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无论是看动画还是电影电视剧,最核心的关注要素永远是故事、或者说剧情,随后才是画面、特效、音效等配合要素。

作为新海诚职业生涯的第一部长篇动画作品,《云之彼端》的故事本身并不单薄,甚至可以说是丰富过了头:
武士之国,很久之前日本是这么被称呼的。但是因为苏联攻陷了了北海道,日本被分裂成了南北两边,北部日本改名为“虾夷”,归苏联所建立的联邦国管;而主角两男一女都生活在被美国统治的日本南部。

而在日本北部,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白色巨塔,让人敬畏的同时也令人好奇。因为青春期的躁动,男主角浩纪和拓也很想飞去白塔看看,巧的是,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架战后遗留的小型飞机,为了撩他俩都暗恋的女主角佐由理,他们决定修好飞机去一探白塔,三人因此立下了约定。
但遗憾的是,佐由理突然转学去东京了,没妹子撩的男主二人自然失去了斗志,开始过着无聊的生活,两人更渐行渐远。多年之后,在东京生活的浩纪不知从何时开始频繁地梦见佐由理,无意中他得知佐由理从那年的十五岁夏天开始就患了原因不明的记忆障碍症,一直在医院里沉睡。

浩纪决心将自己暗恋多年的佐由理从永恒的睡眠中拯救出来,同时请在政府大楼工作的拓也帮忙,渐渐地,他们发掘自己心爱的姑娘与那个神秘的白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切都发生在佐由理出生之前。

女主角佐由理的爷爷是第一个证实“平行宇宙”存在的科学家。爷爷为了捕捉平行宇宙的信息,在日本南北分裂前,在北部制造了白塔,并将捕捉到的信息输入佐由理睡眠状态的意识之中。佐由理成了“进行空间转换的钥匙”,如果她醒来,现实世界将被整体置换为平行世界。

但是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交代产生置换等一系列影响的原理与原因,观众只能默默接受这个设定。
这一切,都让浩纪通过心电感应得知。面对拯救心上人还是拯救世界的抉择,他与拓也反复的纠结之后,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把他们中学时弃置的飞机改造完,驾着飞机飞到塔那里,然后再发射一枚导弹炸毁塔,这样即使佐由理醒了,塔也没办法再进行空间转换了。但是缺陷是佐由理就此就会失去她在平行宇宙中的所有记忆。

在一系列神助攻的帮助下,浩纪带着沉睡的佐由理飞向白塔,最终他们成功了,塔炸了,佐佑理也醒了,在失去记忆前佐由理向浩纪表白,随即就失忆了。徒留浩纪一人断肠人在天涯。
全剧终。

相比《你的名字》,这个花了我大段文字来复述剧情的《云之彼端》显然要复杂的多,但实际上影片中例如国际局势等内容比我的复述更加复杂。

作为新海诚的第一部长篇作品,这部影片很能显现他的野心:战争、南北分裂、平行世界、梦境、世界置换……这些元素加上异常复杂的世界观,吸引眼球之于,也会带来商业巨制的既视感。但是很遗憾,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后,票房成绩并没有多好,且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极度的两极化:认为好的人,多赞扬影片对主人公心理描写的细腻与出色的画面与音效;认为不好的人,则多认为剧情是硬伤。
首先,世界观太过复杂也太过隐晦,初看该片的观众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自我分析、整理影片带来的信息,而无力与细细品味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这跟智商什么的没关系,影片给出信息实在太过零散与支离破碎,影响了观众的体验。

第二,主人公三人的关系、情感走向承担着串联世界观、推动剧情的重大作用,但很显然,本片虽然用大量篇幅、配合着绚丽的画面来表达三人的情绪,但对人物经历的刻画非常轻描淡写,以至于人物性格非常脸谱化、单一化,难免让观众产生无病呻吟的烦躁感。
第三,影片中根本没有任何解释、任何交代的女主角与塔与平行世界之间的关系,让许多在意的观众如鲠在喉,非常不爽。

总结一下,这部影片,新海诚犯了一个讲故事的大忌:将观众根本不熟悉剧情的观众当做成故事的已知者,进而在无意中开始了一场声与画的自嗨。

或许你会说,诚哥的电影本来就不以谜题重重的故事为卖点,这点我非常同意,但在《云之彼端》中,却深深的展现出他讲一个长篇、复杂设定故事的经验缺乏与弱势。
这世上有太多比《云之彼端》复杂得多的影片与故事,同样是通过一个或几个主角的经历徐徐展开,并在最后达到高潮。成功的影片会在剧情、台词、光影等多重叙述方式下,带给观众提示甚至解释,让迷惑的观众随着信息的接触过程而越发清晰,最终恍然大悟、进而得到酣畅淋漓的审美体验。

相比之下,《云之彼端》在讲故事方面就相形见绌,虽然营造出一种大片的气氛,画面与声效也非常给力,但却所带给人一种情感到了、劲儿没试出来的尴尬,同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在本年度上映的某情怀国产动画大片之中。

很显然,新海诚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因此,在他接下来的作品《秒速5厘米》中,大刀阔斧的舍去了众多商业元素,用异常简单的几段故事,刻画了不同年龄、不同立场的人的心境变化。
无论是为了相见而义无反顾的早熟执着少年,还是失去了目标逃避现实浑浑噩噩的青年,都在细腻到极致的场景、台词、动作等要素的协同下,被展现到淋漓尽致,即便故事能一眼看到底,却依然能够直戳观众内心,引得人们潸然泪下。

《秒速5厘米》虽然票房也没多优秀,但却让新海诚声名远扬,随后推出的、制作了4年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则回归了复杂世界观的模式,2000万日元的票房与大量差评让他大受打击,以至于下一部作品《言叶之庭》又回到了简单的爱情小品模式。
因此,在《你的名字》上映之时,新海诚是非常不自信的,他曾多次表示,他对《你的名字》票房很担心,认为最多20亿日元就到头了——然而,这部影片已经朝着200亿去了。

影迷其实很容易发现,《你的名字》与《云之彼端》非常相似,比如平行世界的设定,新海诚故事里永恒出现的勇敢的少年与迷茫的青年,神秘学元素的出现与交叉的讲述方式,大城市与小城镇的生活对比,甚至天空、落日、道路等分镜画面,都让人产生强烈的熟悉感与既视感。
这不仅仅只是既视感,在新海诚的个人网站与多次采访中,他亲口说:“某种程度上《你的名字》是《云之彼端》的另一个重拍版本,《云之彼端》里没能实现的部分,通过《你的名字》重新演绎了一遍。”

而在我看来,在《云之彼端》之后的每一部影片,都有着太多对它重新演绎的成分;只是这份真正成功的重新演绎,与《云之彼端》相隔了整整12年。

在这12年内,新海诚笔下的主角终于不再是如纸片般单薄的、只为推动故事而存在的、让人根本记不住名字的谁,而是一个个可爱的、有血有肉的、让观众产生亲切感的人物;

他笔下的故事,也不再是无法解释通的强行设定,而是有理有据有铺垫的神来之笔;

这12年,新海诚走了很多弯路,坎坷到连他自己也信心不足起来。但所幸,这些弯路没有白走,他已经成功get到如何讲一个世界观庞大、剧情复杂的故事,却一直还保留着那颗赤诚之心,讲述着少年的疯狂、青年的迷茫,将成人世界的你我,拉回到最值得铭记、却再也回不去了的时光。



作者:水生蝶易

投稿、合作联系以下邮箱▼▼
★《你的名字》影评征集活动★

今天是影评活动的第三天

欢迎大家在看完《你的名字》后,

在本条推文底下评论留言

写下你看完后的观影感想

我们将挑选精彩的评论展示在下周一的推文中

并给入选的小伙伴送出“小电视抱枕”一枚▼▼
期待你的参与ε٩ (๑> 灬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