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

 

一个孩子,遇到第一位老师应该是位老年人,她会给他习惯;遇到的第二位老师应该是个中年人,她会给他关注、鼓励;遇到的第三位老师应该是个青年人,她会给他创造力。...





我没有读过几本关于教育的书,更谈不上对教育有什么真知灼见。就像我没有认认真真地写过几篇作品,谈不上什么写作中人。

但我更相信禅宗所言:我手即我口,我口即我心。所以对于以上两点,我也是心里有什么,就写出什么来。但有方家道深者,读之一笑。

前几天去参加了家长会,女儿读小学二年级,前前后后的家长会均是我参加的。印像最深的是平均每个开会的老师都要哭上一番。看得出来,和孩子们处久了,老师们都要倾诉真情,心中由衷感谢。

可话说回来,我倒不鼓励或者赞赏老师们动之以情。我总认为教育是一种非感性的事物,因为情绪用运太多,会影响对理性的判断。而教育在大多时候需要克服感情的因素,从而理性地与孩子们接触。

老师在会上提到了几个问题,诸如个性、上课纪律等等。我相信老师是从班集整体出发,苏式教育的本质就是部队化教育,由此延伸出应试教育。在此,我先声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我并不反对应试教育——如果按科举时代之前的方式选拔人才,我相信现在读大学的应该都是权贵与暴发户——我只是反对毫无个性化的应试教育。

比如,老师喜欢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的孩子,老师喜欢聪明乖巧、伶俐自律的性格,这并无任何错误。可学习不好的孩子,或者学习中等的孩子呢?于是,老师从他们身上总结出各种不同的问题。用一种成人化的方式试图解决。

这来源于我们对教育产生的误解。

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模式,当我们接受一种教育模式之后需要做的就是将它认真的细化,将它变成一种成人化的可以重复的可以循环的教育方式。我们总要打听各种成功的教育案例,读各种各样的“家书,教育心法”,研究不同的儿童心理学。如果说治病是按这样的方式的话,我认为完全正确。因为机体必竟是物质的,而心理却着实不同。

也许,有人会反对我的这种观念。

试问:有几个老师认认真真地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有几个老师心甘情愿地与孩子们做游戏,有几个老师将每一个孩子都当做从未见过的新奇?

相反,教书年代越久远的老师越会陷入比拟的陷井之中。他们内心中习惯于比较,习惯于用一种看似成熟化却离教育实质越来越远的经验之中去了。

前几天,看到微信圈里有一个校园暴力白丝带活动。主要是强调校园凌霸,这是硬暴力,那么软暴力呢?给孩子们起外号,群起而哄笑,缺乏尊重的软暴力呢?有几个老师真地看到了?有几个老师用一种平等的敬畏之心来面对孩子们这些看似善意却带来孩子内心阴影的软暴力?

参加家长会时,老师给家长们放了一部小水鸟的动画片。我认真分析了三点,一点是兴趣是教育的最好的老师,二是每个孩子的未来无可限量(小水鸟最后成为鸟群的领导者),第三点是真正将孩子们带入学习的也许并非是老师,vk小水鸟遇到的是一只田螺。最后老师给我的评论是这位家长的观点很新奇。我在这里并无指责之意,也并无猜疑之心,我只是想说: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事情!

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没有经验也许比经验丰富更对孩子有帮助。

教育本身就是学习吧。其实有经验也罢,无经验也罢,老师也罢,家长也罢,需要的都是一种学习之心。从孩子身上,从我们教育的过程,从我们不断的好奇之心,从我们对一个孩子无限未来的敬畏之中。

(全文完)


    关注 杨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