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刚经》解壁画《调象图》与九住心

 

应如是生清净心,x0a不应住色生心,x0a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x0a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    燕青  ,    2016年  10月    又是一念间





近日读《金刚经》,倘若读佛经只是读佛经,我建议还是不读。佛陀老人家也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那么我说,此经,非经书,而为名经。他老人家要是健在,我相信会认为我说的不算诳语。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读懂,可由智慧到达离苦得乐的彼岸。我说的离苦得乐不是修仙,是心魔。如何用智慧来控制心魔,以致无魔,才是彼岸。

每次读类似的经书会把心理学、哲学、禅修结合在一起,这样读起来不吃力,或许更好理解些。近日也看霍金,时间、空间、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从哪来到哪去,一直坚信,宗教和科学,在某些地方共通,比如他们都解释了大多数人解释不了的东西,尽管有些人不信。

无妨,迟早会信。

今天不讲佛经,我们来谈谈壁画。如果你对佛教感兴趣,读佛经又觉得艰涩难懂的话,建议可以多去名山大川看看壁画,不必担心看不懂,世间的所有器物都有通性,你看的多了,色泽,工笔,人物造型,所讲故事,绘画风格,大致年代,所见甚多,久了后,自然会心生明了。我说的多看一是同样的内容重复看,再就是不同样的内容大量看,相信有一天壁画会自己说话,你会看出不一样。推荐近处塔尔寺里的18幅堆绣唐卡,我看了近50遍。还有一进门的壁画,也值得推敲。同样敦煌的壁画也值得去,至少能让你明白唐朝的美不是肥的不像话,而是微微隆起的小腹所彰显出来的丰腴。

今天介绍的壁画是《调象图》,行走藏区的时候多次见到这副画,有时是壁画,有时是唐卡,偶尔也有变相的雕塑,且前几日刚在一家寺门前见过,当时没有给同行的人讲清楚,这里算是补功课。

上面这副就是,很多寺庙会看到,内容相近,偶尔画面的底色不一样,但是不会变到哪里去。这副画像描述的是九住心,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对于心魔的控制过程。每个人都不会想要烦恼,就是你在画面最底下所看到的那头黑象,遗憾的是,不是你想不要就能不要的,心魔的控制是个比较难的过程。那么何为心魔,你的烦恼,你的贪念,你的欲望,你的割舍不下,你的怨念,你的纠结不清,等等等等,让你痛苦难以安住当下的,皆是心魔。所以这幅图,想让我们了解的是达到安住当下的路途。据说达摩集论里详细讲了这个故事,我没看过,不妄言。

壁画上能看到道路的六道弯曲,说的是佛教的“六力”:听闻力、思维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与串习力……

象比喻的是自己的内心,就是装心魔的那个自己。火焰代表心念、之力的大小,再深入一些,其实就是对阿赖耶识的掌控,其实修佛到最后,阿赖耶识是无需掌控的,关于阿赖耶识这篇文章里暂且不提,以后会有专门的帖子来讲。壁画中的僧人,可以理解为修行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你自己,手里持的法器分别代表正念(左绳索)和正知(右棍子)。壁画中的象有黑有白,黑色的象代表心的沉默,就是被心魔所困,你可以仔细看图,越往上,象的身相越发变白。猴子意向流散的状态,兔子意向细微的沉沦。

这副壁画因为版本的 不同,细节的展示也不同。以下图形的象征,在别的佛教壁画里也可以作为通解。镜子(从上往下数第三层空间的正中间),表色和色的诱惑。乐器,表声和其诱惑,佛教讲丝竹以乱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装了香水的海螺(冲上往下第四层空间),表香和其诱惑。水果,表味和其诱惑。布,表触和其诱惑。你能看到这些从视、听、味、触,这些感官刺激中影响我们心境,或者说影响我们修心的事物。

壁画上的火,表示我们对意念的可以使用程度。从下往上看,最初的时候火焰很大,我们要用较强的意念去使我们的内心安于平静,控制住我们的“心象”,而越往后修行,越发的不用控制,“心象”也越发白,火焰也越发小,最后几乎没有。

从下往上看,至最后一道弯,总共是九象,所以这副壁画又叫《九象图》,至第九象,僧人也仅是让象安卧于自身旁边而已。所以这幅壁画,反应了修心的九个阶段,佛教称《九住心》。
1、“内住”──心依止于佛像等任何一种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僧人手拿法器在追象但追不到,这时象被猴拉着跑,二者全身示现极黑色,意有所表:而路上也可以看见火冒得很炽盛猛烈。这是说明在开始的时候,心完全不受控,必须很用力修,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绩。

修行的心呈流散状态。

2、“续住”──持续同一个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大象头上白色渐增,代表“明分”与“住分”渐长……僧人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还是追不到,象还是被猴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停驻在所缘上,有所控制。

3、“安住”──当心已从先前的所缘涣散的时候,心再度专注于先前的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僧人的钩索绑到象了,象已不再被猴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二者黑色又少了一点点,这时兔出现了。这是有个反转,象猴兔开始看向和尚了(前2阶段,象是追着猴的!),大象向后看视,表示了知自心散乱,再次专注于所缘。

这部分图表示,在这阶段我们稍微能摄心,心开始有一点点受控了,但一旦外界干扰心仍会涣散了。

4、“近住”──令所缘逐渐增广,安住修三摩地。

大象、猴子、兔子黑色渐减,逐渐变白……

5、“调伏”──修三摩地时,若生起昏沉的话,透过思维三摩地的功德,来产生修习三摩地的兴趣,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透过“正知”令心不流散。提振自心,引入“三摩地”……

现在僧人不只钩索绑到象,连棍也出动得很好了,而且是僧人拉象而猴子乖乖地拉着象尾巴了,象猴兔半白了。此时仍然有兔。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基本上已对粗的沉掉有控制了,但还存有细微的过患。

6、“寂静”──修三摩地时,若生起掉举的话,透过思维涣散的过患,来止息不喜欢修习三摩地,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兔子已消失,表细微的沉掉也受控了,但仍然有细微的掉举。这时象猴的白的程度已过一半了。火很小,表示这时候只间歇用力保持定就足够。

7、“最极寂静”──修三摩地时,若生起贪心和忧愁的话,令其马上止息,安住修三摩地。

这时僧人不必再借外力指挥,只是轻轻地盯着象就足够,猴子已消失,表猴子也受到降服。在这阶段,细微沉掉亦难生起;稍有生起,能无间略起功用而断除。

8、“专注一趣”──透过认真努力的方式,让心能按照自己所想要地安住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大象黑色已尽,猴、兔已离。最初稍依念知,沉掉流散不能障碍,“三摩地”运行不断……这说明在此阶段时,能长期处在定中,心已完全受控。

9、“等持住”──不须努力,任运而成的,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安住于所缘上,安住于平等住三摩地。

僧人坐着修定,象乖乖地躺在他旁边,甚为温顺。

在第9部分的僧人他的心有彩虹延伸出来,这是说随等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 

图像的最上一层:彩虹路上的飞天僧人表身的轻安,僧人骑象表心的轻安。最后,僧人骑白象,而且有火和剑,这是表止观双运。这火和下面表四作意的火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剑是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

图里的僧人心出两条黑光,表二障,而他正在用无我智慧正见剑砍断两条黑光。
依止安住心的方式“九住心”,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平等安住于所缘上的,被“轻安”所摄持的三摩地──“安止”的性相。

在止的状态之下,被观察自己所缘的力量,引出的“轻安”的乐所摄持的,对自己的对境加以分析考察的智慧──“胜观”的定义。

“九住心”亦可称为“九住定”,是修习禅定的九个阶次,是初学行者勘验禅定修学进度,最具体、实际的准则。犹如宁玛巴的九乘次第,就像楼梯的台阶。上一个台阶,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与收获。

从前,修行人心四处攀缘,但现在我已经调御内心,如同驯象师制服狂象。飘浮的人,无法证得究竟法喜。藏传佛教中经常用驯象来喻示调心。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有幅《修定图》描述修行者净化心灵成长之图。图中用象来比喻学习佛法的几个阶段,意思是说人刚学佛时就像那不羁不驯的黑象一样,思想不开悟,障碍重重,必须加以强制。猴子和火焰是象征佛教哲理中所说的“心”。当魔障和心灵得到了净化,由强制达到了自觉自愿,就和那象的颜色由黑逐渐变白、脾气由暴躁变驯服一样,彻底开悟了。再看看那背景,山脚下水浪翻滚,沿途风光枯燥;而山顶上却是花红柳绿、白云缭绕,星辰日月争辉。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也!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愿你我修心,安住当下,如此一切安好。

我是燕青,跟你说,晚安。
感谢给予本文以指导的前辈!




前路漫长

人生若短



路遥远,我来牵你走





    关注 燕青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